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141-01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標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教師的課堂教學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強調教師在教學中應改變過于側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形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成為學生自主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通過對新課標的再三解讀和一年多的實踐,我認為,課堂教學作為課改的主戰場、主渠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樹立一下觀念。
一、重視“人”的發展,關注人格培養
傳統教學中只重視知識內容的傳授而忽視了“人”的發展。新的課程要求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由重知識的掌握向學生的發展轉變。
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學習、掌握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同時又能夠得到情操的陶冶,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一個身心發展,潛能開發的過程。物理課堂教學也是如此。例如,課堂上一名學生到黑板前解題,他把題解錯了,可是他字寫得特別工整,或這一部分的思路是正確的,教師應該表揚他的長處,肯定他正確的方面,這樣學生就不會畏懼失敗,從而使學生逐步形成敢于面對任何挫折、任何失敗的心理素質。
二、尊重個別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我們的教育原則是使學生“全面發展”。所謂全面發展并不是讓每個學生、學生的各個方面都統一規格平均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個別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在備課時只考慮一種教學模式,上課用一種方法,考試用一把尺子,評價用一個標準,就會把千姿百態,風格各異的學生“培養”成一種模式化、沒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沒有個性的人。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了解學生,研究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
三、由教師的“教”轉向促進學生的“學”
一堂課究競怎么上,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定學”,實際上是以教師的“教”,實際上是以教師的“教”為活動中心,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長此以往,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會漸漸消失,老師留作業他就做,老師讓解題他就解題,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不利于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所以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就要由“以教定學”轉變為“以學定教”,教師為中心改變為以學生為中心,課堂上要提供多的機會,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和經歷。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創新能力和科學精神的培養落到實處。一堂課成功是否,重要的是要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是否積極主動,而不應該只看老師怎么講課。
四、教學活動“重結果”轉變為“重過程”
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 知識的傳授,而忽略的是引導學生探究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地“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思維過程。“重過程’ 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 教學的重點放在通過引導學生探究、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物理學是一門科學,科學本身不是講出來的、念出來的、看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做”就是探究的過程、實踐的過程。所以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要由“重結果”變為“重過程”。教師在物理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啟發學生提出和發現問題,養成“探究式”的學習方式。
五、注重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學生的學習都存在兩個心理過程,一個是認知過程,是智力過程;一個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只重視學生的智力活動,而忽略了情感過程就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在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支持者、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就要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變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在課堂上 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因而,課堂教學要關注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