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11-0076-02
社會的繼承和發展依靠對人的培養和教育,為了滿足自身這種需要,創造了培養人的專門事業——教育。因此,就產生了教師這個職業。在人類歷史的滄桑巨變中,教師承擔著教化萬民,培育萬代,推動社會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向前發展的重任。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說的:“老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因此,教師的職業是神圣的,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既要言傳,又要身教。教師要勝任當代社會教育工作,不僅要求有精深的知識和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時教師也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為此,規范教師職業道德、加強教師的職業修養是21世紀教育發展的需要。
教育是最光輝的事業,人們常把教師比作“春蠶”、“紅燭”、“人梯”,這說明了教育這一職業的無私、偉大。教師從執教之日起就應該對這一職業有充分的認識,徹底清除“拜金主義”觀念,把自己的心血全部奉獻給教育事業,就像陶行知所說的那樣“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無論何時都能理直氣壯地說:投身教育事業我無怨無悔。真正做到了熱愛教育事業,獻身教育事業。因此,教師的職業道德有以下幾方面:“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廉潔從教;為人師表。”
偉大的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說過;“教師是有兩種人格,一種是‘經師’,一種是‘人師’。我們的教學是要人師和經師二者合一的。每個教科學知識的人,他就是一個模范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有學問的人。”在我國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從教育教學中暴露出來的許多問題來看,要求教師要真正做到“經師”、“人師”,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當代教師素質的提高是刻不容緩的。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嚴師,而且是拓展心靈智慧的人師。這就對現代教師的素質結構提出的新要求。
一 、德高為師 身正為范
教師的語言是有聲的行動,教師的行動是無聲的語言,語言當令學生信服,行動更應令學生佩服。所以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都有著無聲無息的影響,教師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動,為學生樹起前進的旗幟,指明前進的方向,點燃他們心中的火種。培養有創新能力、自主學習、全面發展,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的一代新人。要做到這一點,教育者先要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師為人師表的水平,才能勝任人民教師的歷史使命,無愧于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教師要時時處處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身教重于言教,教師要用自身影響學生,使其人格得到充分發展。因此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師德水準。要做到勤于學習,虛心學習,善于學習,從教育家那里汲取思想營養,主動了解他們的事跡,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升華自己的師德境界。
二 、執著追求 塑造人品
教師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無形之中會在學生的心靈中塑出一個光輝的榜樣,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必將給學生的學習以極大的推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這個道理。作為一名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并把它并作為自己畢生奮斗的事業。可以說,一個教師只有對自己從事的事業具有深刻的認識和感情,才會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光榮感和責任感,也才會自覺而努力地去戰勝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創造輝煌的業績。
教師具有了強烈的事業心和崇高的人品修養,就會感染學生產生巨大的向心力,那么學生也會因為喜歡你從而喜歡你教的這門學科。更重要的是,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而教師的人格從師德中反映出來。“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等,既反映教師的道德規范,又體現教師良好的人格特征。師德的魅力主要從人格特征中表現出來,教師的敬業好學,對學生具有潤物細無聲的示范作用。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高尚的,是神圣的。師德高尚的教師往往成為學生心中學習的榜樣和模仿的楷模。做好一名合格的重師德,鑄師魂,塑師表,強師能的人民教師,是崇高師德的具體體現。
三 、熱愛學生 關注發展
教師教書育人應是面對全體學生。教師從一踏進校門的那一天起,就應對每一位學生負起責任。關愛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使他們在品德、智力、體質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根本,一個對學生冷漠、缺乏熱情的教師,絕不是一個有良好師德的好教師。教師熱愛學生主要體現在“嚴”和“慈”上。常言道:“嚴師出高徒”;“嚴是愛,寬是害”。對學生要求不嚴格,就難以培育出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自古雄才多磨難,但嚴要有度,嚴要得法。慈,就是對學生要關心、愛護、寬容、尊重,充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鼓勵學生的自信心,關心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當代的小學生思想活躍,學生們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其理想的產生,情操的陶冶,興趣的形成,知識的獲得都是離不開教師,教師要時時處處關心學生。常言道:“要人心服,只能說服,不能壓服。壓服的結果總是壓而不服”。道理可說服人,榜樣更能激發人。在學校里,即使學生犯了錯誤,對學生批評教育時,也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諄諄教導,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果。一味的訓斥 ,只能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更不能用挖苦、諷刺的話語傷害學生的心。教師對學生尊重,會使師生關系更為融洽。但有教師偏愛優生,歧視后進生,甚至對后進生進行人格侮辱。批評學生不是內心開導,而是威脅恐嚇,使學生終日緊張,提心吊膽,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挫傷孩子的進取心,養成了他們怯弱無能,膽小自卑的性格。因此對后進生,作為教師要多加關愛,輔導。要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給學生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在教師的關心、指導下,讓學生學會生存,才會健康成長。成為適應社會發展優秀人才。
古人云:“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教師傳授的,對學生來說都是新知識,對知識的第一印象會給學生留下根深蒂固的影響。教師的傳授內容必須準確、科學。古代教育家曾說:“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矣”。教書育人是一項職責重大的嚴肅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假、敷衍和馬虎。不允許有含混不清和錯誤的概念出現,要保證學生掌握真正的知識。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通達的思想,對科學知識的嚴密系統有通透的理解,如此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游刃有余,知識才能被學生所接受、理解,內化為學生的知識結構,并轉化為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促使學生獲得和諧的發展。
四 、胸懷寬廣 寬容學生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職業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作為一種職業,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橋梁和紐帶作用,教師既是青少年學生知識的傳播者,更是青少年學生人生道路上的領航人。教師承擔著人類的思想文化傳播、新生一代的培養、各種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造就等艱巨任務。在具體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進行著教書育人的勞動。由于這種勞動的對象是活生生的千差萬別的人,因而決定了這種勞動具有創造性、示范性、長期性、復雜性等特點,從而也就決定了社會對勞動主體——教師的素質要求的高標準和全面性。作為一個合格教師必須具備多種素質,而具備教師職業道德素質是重中之重,它是作為一個合格人民教師靈魂的體現。
作為教師,首先要有一個寬容博大的胸襟,才能和學生形成比較融洽的關系,做到尊重、寬容與信任每一個學生,鼓勵與贊賞每一個學生,使師愛如陽光雨露般滋潤每一位學生的心靈。有些學生希望得到理解、寬容、信任。“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在成長過程中,有些學生常犯些缺點與錯誤,總有些學生自制能力較差,我們更加應該懂得寬容,讓他們在理解中揚帆。
未來世界的競爭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主體——教師,肩負著光榮與神圣的歷史使命。要培養造就21世紀高質量、高規格的人才,就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而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是教師的師德,教師的師德決定了教師的素質,教師的素質又決定了教育的質量。因此,每個教師都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良好師德的人,在教育實踐中恪守人民教師的道德要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增強教書育人、以身立教的使命感,愛崗敬業、開拓進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更好地教書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