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火如荼的課堂教學改革中,自主、合作、探究、質疑、討論、交流、展示成為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而課堂提問、啟發、引導、點撥、激勵則成為教師主要的教學方式。但如何提高提問的有效性,以及提問之后學生的反應應該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關心的問題。何為提問的有效性呢?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所謂“有效”,是指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
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我們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備教材,做到“深入”,達到“懂、透、化”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二、備學生
教師必須深入實際,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
三、 選好角度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提的問題一定要經過精心篩選,避免隨意性。問題選擇得當,能激發學員思維共鳴,激發學員求知的興趣。但是,如果選擇的不恰當,容易使學員逐漸失去學習興趣,難以達到教學目的。首先,提問要緊扣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如果漫無邊際進行提問,就會抓不住課堂教學重點,即使所選的問題再精彩,也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其次,提問要疑而不難,引人入勝。提問的難易應該控制在學員經過聽取教師講解和自己一定的思考后能夠回答出來的程度。再次,提問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盡可能選擇一些與學員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富有吸引力的趣味性問題,激發學員尋求答案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一個好的提問應該包含基本知識廣泛、突出教學重點與難點、難度深淺得當、與其他問題關聯密切、有較大的引申余地、問題答案靈活而不呆板。教學提問課堂上看似隨機應變,實際上功夫在課堂外。要求教師既備教材、備教法,又要備學員,是教師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按照教學規律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方法的結果。
四、 把握時機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要注意時機。時機得當就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員的興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時機不當就會分散學員的精力,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堂課開始時設疑提問,這時,學員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發學員的求知心理的效果。在課堂中間提問,應根據課堂教學實際需要,選擇學員注意力最集中、興趣最旺盛的時候實施,因為此時學員急切需要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激起疑問的火花,以便觸發他們的思維興奮,集中聽課注意力。在課尾提問,既可以考察學員對本堂課所學的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認識到所講授內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補缺,同時又可以引導學員預習下一節新課內容,一舉兩得。
五、 掌握方法
教師在提問過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要善于靈活運用多種方式,讓學員與教師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首先,可以點名提問,也可以不點名提問。點名提問可以更多地引發被提問人的思考,調動被提問人思維的積極性。不點名提問,不需要具體的人來回答,只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員思維,調動全體學員學習的積極性。其次,可以單獨提出一個問題,也可以提出幾個“一連串”的問題。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可以將此問題分解為幾個比較簡單的問題讓學員思考,引導學員得出正確的答案。再次,可以只提問題沒有引導,也可以提出問題后提供一些思路。對于簡單一些的問題,可以完全讓學員自己去尋找答案;對于復雜一些的問題,可以提供一些思路,讓學員從中受到啟發。最后,教師還要注意針對不同的學員提不同的問題。對年輕的工作經驗少的學員,多提一些簡單、容易回答的問題,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增強其學習動力。對年齡大、工作經驗豐富的領導干部,可以多提一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他們的答案可能更完整,更準確。通過選擇不同的提問對象,提不同的問題,使所提的問題能達到設計提問的目的,收到一定的教學效果。
六、 學會傾聽
優秀的教師,應該關注課堂提問,更會注重在提問以后“傾聽”學生,從而將學生的聲音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他在“提問”之后,會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等待”時間,并為學生的回答提供及時的反饋。
學生積極舉手時,他總是要學生仔細想一想,不必急于回答。一個學生回答后,他會進一步提出:“誰能把這個問題回答得更好?”他會讓沒有直接回答問題的學生,對同學的回答一一加以評說,或對別的學生的評論再加評論。最后他會提出:“誰能把大家的意見綜合一下?”“誰能把這個問題的答案說得更完整一些?”“誰能把他們的意思表達得更清楚一些?”從而把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學生的回答,把師生之間的問答,變成同學之間的討論。學生回答問題時,他會顯示出對學生的關注,對學生的欣賞,激勵學生更加積極的回應,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必要時,他會“追問”、“補充”和“賞識”學生的回答,從而讓學生感覺他一直在關注問題的回答進展。學生的回答就是他進一步追問、引導的起點和階梯。他會盡力澄清、綜合處理、擴展、修改、提升或評價學生的回答,開發并轉化學生的觀點,引發更復雜的回答。
當學生的回答與他的預定答案不太符合、甚至相左時,他也會給與鼓勵性的答復,從而給學生以情感上、知識上的鼓勵。他會思考:學生為什么會這樣回答?如何從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回答出發,引導學生獲得正確的結論?
他不會在學生的回答超出自己認為恰當的范圍時,拒絕學生的回答。他不會在學生回答錯誤時,中途打斷學生的回答,叫另一位學生回答或干脆自己代為說出正確的答案。他更不會在學生回答困難時,對學生大加訓斥。他也不會在學生回答荒謬時,對學生諷刺挖苦。他當然也不會用一些過于瑣碎的、毫無意義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他總是設法將提問和回答的過程變成學生相信自己、展現自己、欣賞自己的過程,從而不斷地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和成功的體驗,給學生的學習增添巨大的動力。
這樣的老師,這樣的課堂提問,學生能不積極踴躍地參與其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