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脑O計導人方法,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提高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人新的學習。下面,我就結合歷史課堂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認識。
一、復習法導入
這種導人法主要是通過復習舊課引人到新課,也就是利用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采用過渡式導語或問題對學生的知識搭橋鋪路,以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例:在教學《辛亥革命》一課時,我先復習提問:“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是什么”然后著重指出失敗的一面,接著又問:“竊取辛亥革命果實的袁世凱并不滿足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務,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在中國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引導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后,一部分進步的知識分子主張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探索中國的前途,導人新課。這種導人方式,雖然缺少趣味性,但可鞏固上節課所學知識,又以問題的形式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有利于順利實現教學目標。
二、倒敘式導入
用倒敘的方式,創設濃重的學習氣氛,既對前面的內容作了小結,也對新課內容作了鋪墊。
例:在教學《甲午中日戰爭》一課時,先請學生看中日《馬關條約》簽訂時的圖片,讓學生認識到清政府賣國的丑惡嘴臉,使學生重新回到那恥辱的年代。然后設計這樣的導言以渲染氣氛:“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同時又是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在近代歷史的恥辱柱上,銘刻著多少炎黃子孫的的血淚,記載著多少殘酷的史實。哪一樁哪一件不發人深思、催人奮進?哪一字哪一句不啟人蒙昧、動人心魄呢?讓我們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戰爭的歷史時期,去體味民族的血淚和興衰,回顧慘痛的經驗和教訓。今天我們學習新課《甲午中日戰爭》。”這樣的導人,一開始就制造了濃重的氣氛,然后讓學生與教師產生共鳴,讓學生的思維跟著教學的發展而發展,兩句設問,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表演法導入
這種導人方法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從教學需要出發,根據教材內容,分角色進行表演,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和興趣,由此導入新課。
例:在教學《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一課時,安排一些學生扮演示威的學生、商人、工人,手拿標語游行并痛罵賣國賊,在表演前要求學生注意運動時期的口號、標語及參與的力量。這樣的導人,把學生帶人一個接近現實的情景,讓學生自覺參與,在興趣盎然的情景中步人新課,使學生以最佳的心理獲取知識。
四、假設法導入
這種導人方法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縮短歷史與現實的差距,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體會歷史、思考歷史,?例:在教學《洋務運動》一課時,先利用多媒體讓學生看有關帝國主義瓜分狂潮及情況的投影,然后提出假設:我們都生活于19世紀末這個動蕩的年代,我們都是熱愛祖國、關心祖國的知識分子、愛國青年,你如何看待當前的時局?如何拯救中華民族于水火之中?談一談你的看法、想法。這樣的導人,讓學生展開聯想抒發自己的情懷,及時捕捉歷史教學與現實聯系的契機,深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興致高漲,整節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創設情景導入
這種導入方法是在講新課之前,通過歌曲、詩詞、影視片、圖片等,引起學生興趣,把學生帶人特定的情景和濃烈的氣氛中,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然后把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問題上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1、歌曲導入。如在教學(難忘九一八》一課時,先播放《松花江上》這首歌,悲憤沉重的音樂把每個學生的思緒帶回了那恥辱的歲月,如泣如訴、帶著滿腔悲憤的音符如潮涌出,強烈的呼喊激發了學生了解事件的欲望。然后通過提問:“迫使東北人民離鄉背井、拋棄寶藏的事件是什么?”在這樣的情緒和感染下,學生很快進人了這部分歷史知識的學習之中,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這段歷史的掌握和理解。
2、詩詞導入。如在教學《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時,先帶領學生朗讀毛澤東的詩《七律·長征》,略加解釋,指出毛澤東在詩中提到的五嶺、烏蒙、金沙、大渡橋、山民山等地。這些只是紅軍長征經過的萬水千山的一部分,然后提問:“紅軍長征經過了哪些地方?經歷了怎樣的艱難險阻?為什么能取得長征的勝利?”這樣運用與教材相關的詩詞作鋪墊,讓學生帶著問題進人情景,激發興趣,啟動學生思維,從而使學生較好地進人新課學習。
3、影視情節、故事等導入。如在教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課時,先播放《南昌起義》電影中的精彩片段,讓學生對歷史背景、起義原因、經過、結果、意義有個大概了解,然后講述朱德在起義前夕設鴻門宴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導人新課。
4、圖片導入。如在教學《戊戌變法》一課時,先出示譚嗣同在劊子手面前大義凜然、慷慨就義的圖片,然后根據史實進行描述,提出問題:“清政府為什么要殺害譚嗣同?”“譚嗣同要殺的是盜賊嗎?”“后人為什么稱這些遇害者為‘戊戌六君子’?”等。這樣的導人,先在學生面前再現歷史人物的形象,給學生以生動的視覺感受,便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通過設問,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導人新課。
創設情景可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情感,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使他們注意力集中,急切想了解新課的內容。
在歷史教學中導人新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設計每節課的導人語必須注意兩點:一是要揭示教材的主要內容,明確課堂的教學目的,突破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二是要掌握學生特點,注意學生年齡特征、知識結構和接受能力,導人要切合學生實際。
歷史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多變的過程,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課堂教學,應始終以學生的優化學習為最終原則,其中,新課設計恰當的導人方法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功。只要我們勤于思考、不斷反思,我們的課堂就會變得精彩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