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聽力方面面臨著語音障礙、詞匯障礙、語速障礙、聽力習慣障礙、記憶障礙、心理障礙六大障礙,教師應指導學生跨過這些障礙,使其聽力水平穩步提高。目前,大多數學生都覺得聽力水平最難提高,在四、六級統考中失分最多。這是因為他們面臨著六大障礙,只有清除這些障礙,其聽力水平才能穩步提高。
第一,語音障礙。大多數學生發音不準,這就導致其辨音能力差。而辨音能力是聽的基礎。如果不能正確辨音,就會混淆詞義,如把vine理解成wine。不了解語流中的音變現象——同化、連讀、弱讀、省音、失去爆破等,導致聽不懂句子意思。不了解語調的重要作用。有時只有通過語調才能準確判斷說話人的意圖和態度。同一個句子,語調不同含義就會出現差異。不了解英美發音的差異。針對這些情況,新生入學后,不急于給他們上聽力課,而是花一定的時間,從音標入手,正音正調,使學生掌握連讀、省音、同化、弱讀、和不完全爆破等技巧,在語流中把握詞句重音、節奏及語調,為正式進行聽力教學掃清障礙。由于課時有限,課堂上語音練習不能占很多時間,因此要求他們在掌握了一定的語音知識后,課外堅持每天朗讀半小時英語。先跟著磁帶讀,注意模仿語音、語調等;然后脫離磁帶,將文章背誦下來。提醒學生不要貪快,以完全掌握語音、語調為目的。向他們推薦的朗讀材料字數不要超過200字,句子要簡潔,這樣他們在朗讀時就不會被語法分散精力,而是將注意力集中于語音練習上。還可以讓他們在課下進行聽寫。聽寫可以揭示并糾正他們語音方面的錯誤和語法上的弱點。語音障礙非一朝一夕所能克服的,必須在以后的學習中反復提醒、練習。
第二,詞匯障礙。在英語這座龐大的建筑物中,詞匯是磚,是建筑物的基本材料。許多學生的聽力詞匯還不及閱讀詞匯的一半。同時,對詞義掌握的過分單一。如“subject”這個單詞有20多個詞義,而許多學生只知道“科目”一意,這樣即使聽清了詞意也很難聽懂句意。所以應引導學生背單詞時同時使用聽覺記憶(聽說)和視覺記憶(讀寫)兩種方法,使每一個單詞在記憶中除了其視覺形象外還有其相應的聽覺形象。還要注意積累掌握單詞的多重含義。
第三,語速障礙。許多學生認為聽力材料語速太快,還沒反應過來就說完了。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教學的難度不能局限在學生現有水平上,而應略高于現有水平。Krashen的“輸入假說”提出“如果學習者大量接觸稍微超出其現有水平的可理解性輸入,他們便可以習得二語”。再者,小孩學母語從聽開始,他周圍的說話者并沒有因為聽者是小孩而故意放慢語速,但小孩能聽懂大人們講的話。學英語和學母語一樣。這些說明:在學生基本具備聽力技能后,加快語速,實施高難度和高速度教學是可行的。聽力理解速度低于話語速度,造成逆向錯配。在快語速情形下,逆向錯配可能依然存在,但用快語速的聽速去識聽常速下的材料,逆向錯配就不明顯或不復存在,從而取得較好的聽力理解效果。由于自己變快而使常速材料變成了慢速,進而輕松聽懂常速材料,取得好成績,這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現行聽力教材1-3級難度不大,因此在上一級聽力時,可補充部分難度相當于二級的材料;上二級聽力時,補充相當于三級的材料。另外聽后要求學生精確重復所聽內容,直到能脫口而出。不重復原文、原形式,無助于語言習得,因為原來沒掌握的難點,仍未掌握,只不過是繞過去了而已。精確重復還促進了閱讀詞匯向聽力詞匯的轉化,增強了學生對語言形式的辨別能力。
第四,聽力習慣障礙。有的學生習慣于趴在桌子上聽,或者用手托著腦袋聽,或者閉著眼睛聽,聽著聽著這些姿勢就會使他們進入昏睡狀態。因此要培養他們邊聽邊記的習慣。耳、手、腦、心并用有利于注意力的集中。還有的學生力圖聽懂每一個詞句,當遇到聽不懂的詞句時,就擔心自己錯失了什么重要信息,帶著這樣的緊張心情去繼續做聽力,肯定會大大降低了信息接收量。所以教師要使學生明白根據語篇的信息冗余度原理,某一部分的信息完全有可能在語篇的其它地方以別的形式再次出現,或者可以通過語篇的上下文做出合理的推測。比如,學生聽到:“The milk is rancid and smelly. We should not leave it for so many days.”第二句話是一種冗余信息,學生如因某種原因未能聽清楚或理解第一句話的內容,也可以從第二句話猜出第一句話的意思。另外,根據語篇理論,沒聽懂的這一部分有可能只是一個起輔助作用的要素,即使沒聽懂也不一定就會影響聽者對整個語篇的理解。
第五,記憶障礙。即使是聽力理解能力很強的學習者,如果不采取一定的策略,也難以記住長段文章或會話中的全部細節。聽力理解過程中的信息加工主要依賴短時記憶。然而短時記憶的容量有限,留存信息的時間也很短,約10秒鐘。為了不使短時記憶超載,教師應使學生學會以下三點:不能簡單機械地接受信息符號,沒有必要追求聽懂每一個單詞,要減少記憶單位,抓住詞、句、文之間的聯系,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記憶。本族語者在聽話時并不需要準確地識別語篇中的每一個詞(Bullard,1985:28),而是讓單詞在其短時記憶中保持一定的時間,以便將詞組成從句并提取其意義。從句的意思被理解之后,從句的組成部分便從短時記憶中被清除。那么要使學生克服逐詞聽的習慣,就應該進行以句法結構為感知單位的聽記訓練。這種訓練可以從單句聽辨,復述大意或寫出主要意思開始,過渡到整篇短文的復述或寫大意。有選擇地集中注意力。聽者的注意力應集中到聽語篇中的段首句和過渡性詞語。因為段首句大都表達了段落的中心思想,過渡性詞語則體現出說話者的思路和語篇的展開進程。邊聽邊做筆記,記下關鍵詞句,使用縮略詞、樹形圖等方式勾畫出語篇框架,使信息更加有條理,避免聽后忘前的現象。
第六,心理障礙。心理障礙主要表現在聽音時緊張和對聽力有害怕而抵觸的情緒。因此,要指導學生進行自我情緒調節。并且創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上聽力課時,可先放幾分鐘的輕音樂,然后按照較易-較難-較易的順序進行教學;讓學生放下負擔,帶著“能聽懂多少是多少”的心態去聽;在個別學生聽不懂的時候,教師應慢慢的啟發開導,耐心的給予鼓勵,對于他們小小的進步也要及時的給予肯定,幫助他們提升自信心;讓學生互對答案,而且不立即評論誰對誰錯。
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聽力材料,使學生掌握系統的語音知識,養成良好的聽音習慣,運用有效的聽力技巧,幫助他們清除這些障礙,提高英語聽力水平。
【參考文獻】
[1]Bullard,Nick. Word-based perception: a handicap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ELT Journal. Vol.1985,(39).
[2]Jensen E. D. Vinther. Exact Repetition as Input Enhance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Language Learning,2003,(2).
[3]Krashe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M]. Oxford: Pergamon,1982.
[4]陳吉棠.三論記憶與聽力理解[J].外語界,2005,(2).
[5]王立非.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問題與對策[J]. 國外外語教學,2001,(4).
[6]吳楨福.冗余現象與聽力訓練[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5,(3).
(作者簡介:索佳,華北電力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