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學生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從這個結果可以看出我們教育體制存在的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國家多年來的應試教育體制壓制和蠶食著孩子們的創新能力,傳統的灌入式教學,是強加的被動式學習過程,這種文化環境下培養的學生只能是被動的、教條的、呆板的,缺乏最關鍵的創新能力。我們正在構建創新型社會和創新型國家,而我國當前的許多教學領域包括大學英語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舊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只重視學習內容而缺乏足夠的批判性思維的意識。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必須在我們每個英語教師中引起足夠的、崇高的認識。
何為批判性思維?《英語語言藝術標準》作出的概念是:“批判性思維,是指在文學、藝術、科學和其他學科領域中,具有創造性、批判性和邏輯性的思維過程特征,發散性思維。”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從語言和文本分析兩方面,通過訓練提高學生對文本的批判性鑒賞和閱讀能力,鼓勵學生善于主動思考、善于立體和換位提問等多重手段來達成批判性思維的養成。語言學習和文本分析是批判性思維的兩個重要的支柱。由于大學英語授課時數的限制,教師必須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在教學實踐中本研究通過樹立自身正確的思維觀念和態度的培養以及課前作業布置、課堂教學設計、課堂任務設置等一些積極的嘗試,來闡釋大學英語教師應該怎樣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希望為大學英語教師教學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和幫助。
首先,批判性教學活動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師生觀。教師應積極轉變角色,從知識的權威者、傳播者和灌輸者變為課堂教學過程的啟發者、引導者和組織者。積極通過深入研究和學習國內外一些優秀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具有啟發意義的教學實踐,找出批判性思維與外語教學的切合點,這樣才能更好地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費克米蘭曾經說過:“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最終取決于老師是否能為學生創造一個能刺激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的環境”。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就缺少批判性思維,因此學生往往養成了求同思維的習慣。因此,教師應積極創造有利于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軟環境,努力為學生創造敢于挑戰、敢于求異、敢于質疑的批判性學習氛圍,一切以學生為中心,采用討論式、啟發式和問題式的立體化、多元化教學模式,讓學生的思想自由飛翔,鼓勵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善于主動地、理性地提出質疑,不斷培養他們良好的心智特征,使他們真正成為具有批判精神的思考者、挑戰者。同時,鼓勵學生多思多問,引導他們對一些問題進行商榷和挑戰,推動記憶型教學向思維型教學轉變。長期應試教育造成了教師高高在上,學生只是溫順、乖巧依賴的單一教學模式。要消除這種教學互動過程中師生不平等關系,徹底扭轉這種單一教學模式,我們必須重新構建師生觀,鼓勵學生敢于質疑、超越老師。這種新型的師生觀核心內容就是:一切以學生為本,教師要放下權威身份,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和對話,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有益的懷疑,并從不同的視角考察問題,進行獨立的判斷和選擇,樹立對已知知識的質疑和挑戰的信心。以這種師生觀為綱的教學活動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各種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教師不再是“話語霸權者”,而是引導者和啟發者,教學課堂不再是單一的、一元化的,而是立體化的、多元化的。
其次,批判性教學活動課前問題的設置。有人這樣描述我國的教育:“小學是聽話教育,中學是分數教育,大學是知識教育。”這種評價有失偏頗,但也說明了我國的傳統教育、目前的應試教育制度以及現有的學生評價標準,都深深地傷害著學生的創造性。在這些體制、制度的影響下,如何科學的、創造性利用好教材,設置好課前問題,對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有著“微言大義”的作用。以筆者所在院校使用的全新版大學英語為例,該教材選材廣泛,涉及領域較廣。教師首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結構和新舊內容的聯系,同時要根據學生已知的知識結構和智能水平,引導學生從新的角度對教材進行反思,充分發揮教材的可思性特點。既要關注教材中微觀的、句子語法等顯像問題,也要引導學生關注宏觀的、篇章層面的隱像問題。課堂設計時,針對課文主題,多設置挑戰性、思辨性問題,使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真實世界,發現有問題可想并且值得去想,挖掘其深刻內涵。這種課前問題設置關鍵是開放性問題—“不提供學生確切答案或問題本身就沒有確切答案的問題,有助于學生對某一問題作深層的探討”的設置。
另外,多鼓勵學生進行課外延伸閱讀,并就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在課堂上闡述自己獨特的見解,對大量的信息和知識的儲備、消化過程本身就是批判性思維發展的過程。同時,課堂交流會出現觀點或結論異彩紛呈的態勢,形成教師與學生一起來評價各種觀點的平等、對話局面,營造出良好的批判性教學環境,保證了課堂上批判性思維訓練的效果。
再次,批判性教學過程中的課堂設計。教師要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首先要創造一種良好的課堂氛圍,在開放的氛圍中展開思考和討論,使學生能夠對討論的問題提出不同的觀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可以通過讓學生針對有意義的內容加如討論、辯論、小組報告等活動來提高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敢于追求“特立獨行”的觀念,有時要借助反方角色的扮演來促進敢于挑戰的勇氣。課堂上平等愉悅的氣氛將學生教條、被動的學習狀態轉變為活躍的主動的學習狀態。在討論中,要求公平對待一切觀點。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相互堅持自己觀點的立場、消除對方誤解的機會,從而讓學生說明同學之間為什么會存在不同見解,同時從相反的立場來揭示理由,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大學英語教學課最好在有活動桌椅的教室里上,這樣桌椅可隨意擺放,從物質上創造一種自由、平等、寬松的活動環境,有利于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情感交流,有利于開展小組討論和課堂辯論等活動。使學生克服恐懼、害羞等心理負擔,突破自我,積極大膽地進行反駁、質疑、歸納、推理等批判性思維活動,迸發出強大的想象力,不斷擦出智慧的火花,最大限度地釋放他們的創造力、想象力,使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得到有效的拓展和訓練。與此對立的做法,如果讓學生處于嚴肅、沉重、教條的課堂氛圍中,他們就極易產生低落的情緒,思維處于被動、停滯的狀態,不敢也不愿進行質疑和批判,這就談不上對學生創造性能力的引發。因此,自由、平等、愉悅的課堂氛圍是非常重要的。
其實,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并不是每一節課都有機會這樣做,并不是教學的每個階段都能這樣做,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艱巨任務。實際上,許多教師都在時時刻刻思考著“怎么辦”“怎么做”。大學英語教師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對外國語言和文化了解的有限資源,自覺地擔當起這個重任,不斷創造條件和機會,努力讓學生成長為勤于動腦、善于思考、敢于挑戰、勇于發現的優秀人才,把培養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全面提升人才綜合能力,提到戰略高度、全民族素質的高度來認識,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一批優秀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注:該文系“延安大學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YDJD08-02-5)資助課題
(作者簡介:李小璽,延安大學外語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