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聲樂的開始是非常關鍵的,它對學生的聲樂認知和科學發聲方法的建立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因此,聲樂教師在聲樂教學的起步階段必須有前瞻性和全局觀,同時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和利用語言獲得規律對學生從發聲、心理等多方面展開教學。
在聲樂教學的最初,學生對于人的發聲器官、運動規律等都沒有系統的認識。因此,聲樂教師應在聲樂學習的第一堂課將發聲原理、發聲器官、科學發聲的正確運動方式等理論性知識傳授給學生。在實際教學中,聲樂教師可利用視頻資料,喉器等解剖圖例,傳授聲帶運動變化的原理。發聲原理方法的講解最為關鍵的是讓學生從認識上把握聲樂學習的基本問題,理清運動與發聲的關系,同時教師在講解過程中應將自然、放松的理念融入發聲運動過程解析中。
聲樂知覺的構建是眾多著名聲樂教育家所倡導的。如我國著名聲樂教育家沈湘老師也提出了在聲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聲樂感知的重要性。聲樂教學伊始便開始培養學生對自我發聲運動的感知,能使學生發現自身的問題和不足,從而使聲樂學習有較快的進步。聲樂向來與語言密切不可分割,P.M.馬臘腓奧迪在《卡魯索的發聲方法》一書之中說過:“沒有正確的說話發聲就沒有正確的歌唱”。因此聲樂教師應在教學中不強調聲音而是讓學生感知正確發聲運動的過程和感覺,并要求學生學會放棄,特別是在每個發聲過程的末尾要隨呼氣的結束而完成,不能有任何人為控制的成分加入。
語言獲得規律即人類對母語的產生和理解能力的獲得。人類語言的獲得有準備期和發展期兩個階段。語言獲得階段人類從產生意識到聲帶發聲,中間是無其他控制意識的,通過不斷地發展掌握語言。而語言獲得規律對聲樂起步階段教學最大的啟示在于:科學發聲方法的學習可參考語言準備期人類對語言的學習過程開展教學;聲樂教學應根據語言獲得過程作一定的調整使教學能更加容易地讓每位學生所接受。
在語言獲得的準備期,兒童最初只能發出a、o、u、e和h、k、m之類的輔音及結合,這一階段的兒童發聲有條件反射的發聲也有開始適應條件后調節控制發聲器官的活動。可見,人類對于元音和一些輔音的發聲大部分都存在無意識行為。聲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這一現象,將聲樂教學的第一個學習內容設定為單個語氣詞、助詞的發聲練習。語氣詞、助詞的發聲練習有無固定音高和有固定音高之分兩種。在最開始,筆者在實際教學中以單個的語氣詞如:啊、哦、唔等要求學生在深呼吸后正常發聲,并要求音調不斷提高以求使學生聲帶正常震動。
無固定音高的語氣詞發聲練習能很好的解決學生發聲緊張的問題,譜例一這條發聲練習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自然發聲外,還需要糾正學生原本習慣所致的某些錯誤的發聲習慣。當單獨把“hai”作為發聲練習時,大多數學生都能自然地發聲,但也有的學生狀態不積極、共鳴腔打開不好、用嗓用力過度等。這時,需要教師把生活中的某些應激條件下無意識的發聲移植到聲樂教學中,能很直接的使學生體會科學發聲的運動過程。當然,應激性發聲一般力度強時值短,教師應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靠身體各部分的整體運動來歌唱,以避免過度用力。在短時值語氣詞發聲訓練基本正確后,延長發聲的單位詞的音值為加入固定音高語氣詞練聲和旋律練聲曲的學習做準備。
在有固定音高的語氣詞、助詞發聲練習中,聲樂教師在練聲曲編排中最好以級進小音階,每一個音對應一個語氣詞,著重訓練學生在一個發聲過程中呼吸、聲帶的自然運動。起步階段的聲樂教學大致將這條發聲練習控制在小字一組的C到小字二組的E這一范圍,這一音域基本是各個聲部的中音區,教師應重點訓練學生在中音區的自然、放松的發聲。實際教學中有的學生沒有將語氣詞發聲和有固定音高的發聲練習聯系起來,特別是練習這一條練聲曲時出現了受音高影響造成的聲音發緊等僵硬問題。解決這一問題聲樂教師應將語氣詞的發聲與一音對一字的這條練習結合起來訓練。在唱有固定音高練聲曲前,先做語氣詞發聲再唱一小節的有音高的語氣詞,讓學生減少練聲的心理控制欲,使學生說話和唱歌能結合到一起。當進行到這部分發聲練習時,教師還要特別注意指導學生對共鳴腔體的打開。受民族音樂審美習慣和語言的影響,中國很多地區人在說話時,共鳴腔體打開程度不如歐洲人特別是意大利人,且這些地區的人發聲點位置靠前,很容易引起聲帶的不自然著力。教學中應盡量讓學生把小舌前端的軟腭抬起來,發聲點位置盡量靠后。中聲區的訓練很關鍵,是學生日后高聲區和低聲區訓練的基礎。因此,這條練習要貫整個初級階段的聲樂教學,當中音區訓練堅實后移高移低音區,又為學生發聲音區的拓展帶來了便利。
兒童在一歲左右能重復不同音節的發音,還能發出同一音節的不同音調。可見,人類在元音及個別輔音發聲后,開始具有了音調的高低起伏。從聲樂學習角度看,簡單的樂音起伏伴以簡單語氣詞發聲也應成為聲樂初級學習的第二個學習能容。在單個語氣詞發聲訓練打下基礎后,再加入其他音節詞和對旋律的豐富變化。這一階段的練習是符合人類語言獲得規律的,聲樂教學使用的練聲曲可以說是模仿了語言的發聲片段,力求使語言與唱歌貼合。實際教學中某些學生受旋律線感影響較大,產生了元音改變時發生的位置改變和旋律起伏時元音人為控制發聲等問題。這是受原本說話習慣帶來的。光模仿語言發聲的練聲曲教學是不夠的,練聲的最終目的是美好的歌唱。因此,對其做法是將聲樂作品中的某一片段或是樂句截選出來當做聲樂練聲曲般訓練。教學最好是“做加法”既將訓練一點一滴的疊加,聲樂教學也是如此在學生完成上述幾項練習之后便可以加入歌曲的演唱學習。
語言的發展由片段到句子和整段話,人類對語言運動的掌握由簡單到復雜,對語言的表達由直白到復雜。聲樂訓練也應該這樣,由單個的聲音運動,到對樂句語匯的學習,再到聲樂作品。由于發聲練習包含的發聲運動還比較簡單,多為相同動作的重復,而聲樂作品作為一個完整情感表達的音樂,包含了眾多的詞語構成的旋律線起伏,不加針對性的選擇聲樂作品,會讓發聲練習與歌曲演唱造成脫節。因此,在聲樂作品的選擇上,針對初級階段的聲樂學生,開始時最好選擇中國五四以來的藝術歌曲,特別是趙元任、黃自、蕭友梅等的作品。這一時期作曲家的作品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音樂與語言密切貼合,且旋律優美朗朗上口,音區適中。外國聲樂作品數量繁多,且由于不是母語,在演唱的歌詞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難。聲樂教師在選擇聲樂作品時也還是應尊重語言發展規律,針對學生對各語種的熟悉和演唱難易程度,先選擇英語歌曲再選擇其他語言藝術歌曲。在起步階段選擇的歌曲應包含較少句子的、結構簡單、音樂篇幅短小,同時要求學生大量的讀直到背誦和督促學生學習多門的外語。
總之,聲樂教學是一個細致漫長的過程。聲樂教師除具備對聲音的敏銳判斷力外,還應具有充分的耐心和引導力,同時聲樂教師自身也應多在理論等方面做研究,以求“教”與“學”相長,聲樂教學得到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2]P.M.馬臘腓奧迪.卡魯索的發聲方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3]劉金花.兒童發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陳蓓,成都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