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不僅創作了眾多的喜劇、歷史劇和悲劇,而且還寫了154首十四行詩。他的154首十四行詩感情熾烈、情調優美、思想深邃,堪稱是英國文學史的一座豐碑,英國詩壇上的一朵奇葩。由于世人對莎士比亞個人的歷史了解甚少,這些能從字里行間捕捉到詩人情感的十四行詩就備受學者的重視。
十四行詩,英文譯為sonnet,又可譯為sonata,與音樂中的“奏鳴曲”同名。十四行詩體原是一種流行在民間的抒情詩體裁,是為歌唱而作的一種詩歌的體裁。這種詩體最初誕生在意大利,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Petarch)是文藝復興時期最早使用十四行詩的作者。隨著意大利文藝復興思潮在歐洲各國的傳播,意大利式十四行詩在一些國家也流行開來。十六世紀初,十四行詩傳入英國。十六世紀九十年代莎士比亞開始了十四行詩的創作。莎士比亞創作十四行詩的重大意義在于結束了英國詩人對意大利式十四行詩的照搬和模仿,使英國式十四行詩的韻律、韻式和語言達到成熟和完美。因此,人們又把英國式十四行詩稱為“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按照傳統的莎學研究,這部形成系列組詩的十四行詩集,從第一首到每一百二十六首,是贈給一位英氣勃發的年輕貴族,詩人熱烈地歌頌這位青年的美貌以及兩人之間的純真友誼;第一百二十七首到第一百五十二首,是寫給或講到一位黑膚的女郎,她是詩人的情人。最后兩首及中間個別幾首,與其他詩沒有情節上的聯系。在這些詩里,詩人通過對一系列事物的歌頌、詠嘆和抨擊,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友誼和愛情的理想。
莎士比亞的審美觀強調真,詩人對真的追求在詩歌中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對感情維持執著的傾向性,即忠誠。詩人在第105首詩中高歌:“我的愛今天有情,明天也忠實,有著驚人的美德,永遠不變心。”忠誠的品格賦予了莎士比亞所歌頌的美以獨特的內涵和魅力,使得這種美完全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美。正如詩人所說,世間美麗的花鳥,“不過是仿造你喜悅的體態與嬌美罷了,你是一切的準則”(第38首)。這兩行詩的內涵在另一首詩中得到了強化:“一切外表的嫵媚都有你的份,可誰都比不上你那永遠的忠貞”(第53首)。忠貞成為莎士亞所歌頌的的內涵,同時也是詩人渴求的理想:“你從我身上能看到這種火焰,它躺在青春的的灰燼上繚繞,像躺在臨終的床上,一息奄奄,……看出了這個,你的愛會更加堅貞”(第73首)。在這里,詩人明確地表達了一種渴盼: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應體現在超脫肉欲的情感愉悅上。
另一方面,詩人追求的真是真實,即自然而不矯飾、真實而不虛偽的本真狀態。第54首明確道出詩人的心聲,“愛看起來要美得多少倍,若再有真加給它溫馨的裝潢!”在莎士比亞看來,“真”不僅意味著對感情的忠誠,也意味著藝術創作的真實性。詩人認為藝術創作的目的就在于展現“沒半點裝飾,只有本色和真相”的純天然狀態,它具有藐視時間的威力,可以使描寫對象不朽。詩人認為藝術必須真實地反映現實,沒有現實生活,創作也無從談起。正是由于這種真實性,藝術才得以永恒。詩人說他將永遠歌頌他可愛的朋友,他朋友的年輕美貌會在他真摯的謳歌中永駐人間。由此可見,按照真實原則創造的詩歌能超越時空的束縛而永恒。
莎士比亞在詩中極力歌頌忠誠、無私,充分挖掘人性中善的一面,在詩人的眼里,他的愛人至善才能至美,她的美勝過一切不僅在于擁有春天一樣美好的豐姿,更重要的是具有像豐收的季節一樣寬宏、博大、仁愛的心。例如,在第10首詩中,詩人強調美與善要一致:“你應該像外貌一樣,內心也和善,至少對自己也得多點慈悲;你愛我,就該去做另一個自身,使美在你或你后代身上永存。”可見,善良的品質和本性比外在的美更能贏得了詩人的尊重和愛慕,詩人充分肯定只有當美和善統一在一起的時候,美才達到極致,美才可以長存。
另外,莎士比亞還以詩的形式抨擊當時社會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等丑惡現象,第66首詩就是詩人通過描述惡來表達自己對善的追求:“見到天生良材注定街頭行乞,見到一無是處的飯桶披著光鮮外衣,見到至信忠誠遭受無情背棄,見到尊貴的榮譽授給了無恥之人,見到暴徒糟踏了貞節的處子,見到公道屢被欺凌,至善徒惹嗤笑,見到權勢倒行逆施,摧殘人間正氣,見到學術結舌失語,飽受當局鉗制,見到博士狀的蠢貨打壓著真才實學,見到淳樸與誠實被譏笑為天真幼稚,見到善良成為俘虜,被迫委身奸邪。對這些都倦了,我要離開這人間,卻何忍拋下愛人,讓他獨品孤寂?”這首詩中,詩人連續使用了十一個的排比句,怒斥了當時的英國社會的種種弊端與黑暗,表達自己強烈的憤怒與失望之情。詩人歷數社會的罪惡,目的在于幫助人們認識到什么是惡。詩人越是鞭撻人間的惡,就越是表達了他追求完美本性與善良的美好愿望。
美始終是莎士比亞在十四行詩中熱情渲染的主題。美是詩人創作詩歌靈感的來源,詩人不只一次地向美傾訴:“既然你呼吸著,你本身就是詩的意趣,傾注到我詩中,是這樣精妙美麗”(第38首)。繼而,他又更加明確地說:“你該為我的作品而驕傲,那全是在你的感召下,由你而誕生”(第78首)。美是詩人永遠的靈感之源,詩人因為美而存在。詩人面對美的化身說:“只要你還保持著你的青春,鏡子就無法使我相信我老了;我要在你臉上見到皺紋,才相信我的死期即將來到”(第22首)。可以說,只要美永存,詩歌就永遠靈泉不涸。另一方面,只有詩歌去表現美,美才能永存。任何美的物理載體,如美貌、軀體、鮮花等,都會遭到時間的蹂躪,而唯有詩歌能讓美永存:“他的美將在我這些詩句中呈現,詩句將長存,他也將永遠新鮮”(第63首)。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第18首是謳歌美的不朽詩篇,此詩如下:“我能否將你比作夏天?你比夏天更美麗溫婉。狂風將五月的蓓蕾凋殘,夏日的勾留何其短暫。休戀那麗日當空,轉眼會云霧迷蒙。休嘆那百花飄零,催折于無常的天命。唯有你永恒的夏日常新,你的美貌亦毫發無損。死神也無緣將你幽禁,你在我永恒的詩中長存。只要世間尚有人吟誦我的詩篇,這詩就將不朽,永葆你的芳顏。”在這首經典詩歌里,詩人熱情地謳歌了他的朋友——一位年輕貴族的容貌之美和兩人的純潔友誼。在頭兩行,把朋友與英國的夏日相比較,夏日是英國一年中最愜意舒爽的時候,而他的朋友比夏日還要明媚溫暖,在接下來短短的四行中,詩人生動地描繪出一幅英國五月的夏日圖:五顏六色的花兒爭先綻放;金色的驕陽輝映在天空中;蜜蜂在暖融融的空中來回飛舞,風中似乎夾雜著鮮花、泥土、青草的芳香等。通過一系列的感官描寫,如絢麗的花朵、金色的驕陽(視覺)、青草氣息(嗅覺)、暖融融的溫度(觸覺)等給讀者創造出多層次的感覺享受,朋友的容貌之美躍然紙上,感染了讀者,讓讀者體會到朋友燦爛光輝的美貌所帶來的美感,并喚起這些感覺所帶來的感情,即詩人與朋友間至真、至純的友誼,天長地久的朋友之情。在接下來的六行中,詩人從夏季短促而易變的角度指出:任何一個美好的事物,都會被自然界中的無常變化或命運摧殘而逝去。詩人說只要他的詩歌存在,朋友就不必遭受衰老死亡的困擾,因為他的年輕、美貌能常駐于他的詩中。在詩中,盡管詩人從生命的短暫與無常中體會到,宇宙萬物都在發展變化,包括朋友的美貌也會隨著時間而消亡。然而,莎士比亞卻抓住了一個永恒的東西——人類的美德才是永恒的。在詩中,詩人甚至把自然界所有的美都凝聚在朋友的身上,不僅贊揚了朋友的外形之美,更歌頌了朋友的品德之美。一個擁有優秀品質的人才是真正美麗的,更能長駐在人們的記憶中。
(作者簡介:武少霞,河北經貿大學外語部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