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藝術名作,例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凡高的《日出》、米開朗基羅的《大衛》等之所以能千古流傳,逾經日久,逾能發出璀璨奪目的光輝,一方面固然與之本身的藝術魅力有關,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文字宣傳介紹,從而讓世界人民得以領會、欣賞其藝術精髓。藝術作品的文字表述有其自身的特點,在將其由英語翻譯成中文、進行中西跨文化交流時,要采取深刻領會原作的意蘊、風格,掌握專業詞匯,直譯為主等翻譯策略進行風格、意義的轉化。
藝術作品的文字表述目的在于描繪作品特色及介紹作品,其閱讀對象大多為普通民眾,為了使讀者易于掌握作品大意,利于閱讀,因而其行文要通俗易懂、簡潔明快,以符合讀者的要求。藝術作品的文字表述通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對藝術作品總的概括,第二部分是對作品的細致描述?!睹赡塞惿返奈淖直硎鰞H用了70個單詞,文中多用簡單句,寥寥數語便把《蒙娜麗莎》的創作人(達·芬奇)、創作歷史背景(作品創作于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佛羅倫薩)、藏館(巴黎的羅浮宮)、藝術地位(最具盛名的、標志性的世界名作)作了全面的概括。文中的敘述點到為止,毫不拖泥帶水,可謂行文簡潔明快。
藝術作品的表述目的在于向觀眾介紹作品,用詞考究、凸顯藝術作品的美感。藝術作品的表述用詞極其考究。其意在于精確描述作品,準確反映作品內涵。藝術作品的用詞考究意在精確表現藝術作品的美。藝術家眼中的美并非僅指感官愉悅,給人和諧美好感覺的《蒙娜麗莎》是美的,畢加索的代表作抽象畫《格爾尼卡》中充斥著雜亂的線條,畫的結構組織似乎雜亂不堪,然而這卻是作家的精心所為,畫面中種種雜亂與邪惡意象正反映了納粹轟炸帶給人類的恐怖與災難,世界充滿了絕望。反映出藝術家反對戰爭,愛好和平的心聲,這幅畫在人心中引起像恐懼這樣強烈感情的事物,毫無疑問也是美的。藝術作品的表述正是要將藝術作品的這些美客觀的呈現給它們的觀眾,加深觀眾對美的理解,凸顯藝術作品的美。
因此,藝術作品的翻譯首先要了解原作創作背景及淵源流派,正確傳達原作信息。翻譯是跨文化、跨社會、跨語言的活動,藝術作品的內涵與作品的創作背景相關,只有深刻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才能充分把握藝術作品的內涵,進而在翻譯中將作品的內涵忠實的傳達給讀者。千百年來,蒙娜麗莎的微笑仍令人醉心不已,不同的人,或者是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時期,心情不同,對蒙娜麗莎的微笑都有著不同的理解。然而作者的最初創作意圖是什么呢?正確理解其內涵需要從作品的創作背景開始。達·芬奇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三杰”之一,作品創作于文藝復興時期,那是一個提倡人文主義、解放思想的時期,人性倍受推崇。因而蒙娜麗莎的微笑反映了人性的美好和諧,反映了藝術家對女性美及人的豐富精神的贊賞。如從作品這一創作原點出發,譯者對于作品的內涵就能充分的把握,因而在翻譯中就能正確理解作品并傳達其內涵。又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其作品創作于20世紀40年代,那是二戰爆發的前期,戰爭的陰影籠罩全球,人面在戰爭的危險前忐忑不安。納粹主義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了解了此創作背景,畫中那混亂的線條、雜亂無章的布局,令人恐怖的意象就不難理解了:藝術家正是要通過該作品來控訴納粹的罪惡。有了這一理解,譯者在翻譯作品介紹時對原文的意旨已是了然于心,翻譯自是胸有成竹。
其次,了解原作創作淵源流派也是藝術作品的翻譯的基礎。以繪畫為例,譯者必需對各種畫派有一定的了解。如印象派畫家采取在戶外陽光下直接描繪景物,追求在光色變化中表現對象的整體感和氛圍,主張根據太陽光譜所呈現的“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間印象,這是因為他們認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有不同的顏色,忠實地刻畫在時刻變化的光照條件下的景物的“真實”是他們的使命。它是19世紀下半葉法國畫界部分青年畫家反對官方學院派藝術墨守陳規,尋求自由交換對藝術的見解,尋找藝術創新道路的反映。而抽象畫派是20世紀以來在歐美各國興起的美術思潮和流派。它否定描繪具體物象,主張抽象表現。它的的產生除了有逃避現實的因素外,還有受到工業及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F代化的建筑和環境,要求更為概括、精練和簡化的藝術形式與之相適應;機器運轉的速度、力量、效率這些對視覺來說比較抽象的因素,刺激藝術家去做抽象美創造的嘗試,抽象主義藝術的產生是對寫實藝術的補充,不以描繪具體物象為目標的抽象藝術,而是通過線、色彩、塊面、形體、構圖來傳達各種情緒、激發人們的想象,啟迪人們的思維。……沒有這些知識,譯者對作品不知所云,想要將原文意義對等轉換簡直是不可能的。要理解藝術作品的內涵,是必需以把握原作的風格淵源為基礎的,因為這是譯者工作的開始。
最后,掌握藝術專業詞匯,減少翻譯障礙。藝術作品的翻譯,要以掌握一定的藝術專業詞匯為基礎。音譯人名,直譯內容,意譯為輔,傳承原作風格。
第一,音譯人名。藝術作品中作家名字與作品中人物的名字,在譯成中文時,往往采用音譯的形式。如:
Mona Lisa: 蒙娜麗莎
David: 大衛
Nicolas Poussin: 尼古拉斯·普桑
Vincent Van Gogh:文森特·凡·高
第二,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翻譯的實質,是雙語間意義的對應轉換。根據尤金·奈達的社會符號學翻譯理論,翻譯力求譯語與原語形態相似、功能相似、意義相符。早在1792年,英國著名學者亞歷山大·弗雷賽·泰特勒就在他的《論翻譯原則》中提出翻譯三大原則之一,也就是譯文的風格和筆調應與原文的性質相同。文字的風格轉換要由對原文形式標記(語系、語域、句法、詞語、章法、修辭)及非形式標記(題材的選擇處理、作品內在素質分析、接受者的視野融合)開始。藝術作品介紹喜歡采用簡單句,描繪性詞匯,篇章短小,行文輕快,評析角度客觀,面向廣大普通民眾,因而譯者在將原作轉化為譯作時也要采取相應的策略。直譯法是指在不違背中文文化傳統的前提下,在中文譯文中完全保留英語詞語的指稱意義,求得內容與形式相符的方法??梢愿玫倪m應藝術作品翻譯的要求,更能傳達原作風格。
藝術是人民大眾的藝術,藝術作品的欣賞對象大多是普通民眾,在文字表述上為便于傳播欣賞,因而用語簡約、風格簡潔明快,表意客觀公正。為使讀者更易于理解作品,因而極其考究地使用描述性文字,以凸顯藝術作品美感。針對藝術作品文字表述的這些特點,在翻譯時采取如下策略可忠實、通順的傳達原作意義,即深刻領會作品創作背景及淵源流派;掌握相當的藝術專業詞匯;在翻譯時音譯人名,內容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注重原作的風格轉化。
【參考文獻】
[1]張中載.西方古典文論選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3]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黃藝平,廣西藝術學院外語教研室副教授;何清新,廣西藝術學院外語教研室副編審,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