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受清朝滿族文化影響,通用滿文,后普遍使用漢文。達斡爾族人民有歌舞的傳統,唱歌在他們的生活中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在達斡爾族生人生活聚居的地方,無論是在村莊院落、田間地頭還是山野小徑,到處都可以聽到他們的歌聲。他們用歌聲表達心中的幸福和喜悅,也用歌聲講述昔日的苦難、排解心里的哀怨。在達斡爾族豐富的民間文化遺產中,民歌占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有些民歌不僅在本民族中代代相傳,同時還為其他民族的人們所喜愛,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寶貴財富。
20世紀50年代以來,達斡爾族的音樂文化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達斡爾族近現代民歌(歌曲)是在傳統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它們比起傳統民歌來又有著不盡相同的地方。我們試把近現代民歌與傳統民歌做一比較,不難發現,近現代民歌已經形成了有別于傳統民歌的新特色。
達斡爾族民歌歷來是反映現實的,但在近現代民歌中緊密反映現實的和強烈的時代特色更為突出。尤其是建國后,在黨的文藝方針的指導下,貫徹“雙百”方針,走上了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軌道,民歌作品不僅數量多,質量好,而且在形式上也有所豐富,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局面。
以題材而言,建國前后的達斡爾族民歌中涌現出了歌詞祖國,歌唱黨,歌唱社會主義,歌唱領袖以及贊美新生活的民歌作品。這種題材的出現,反映著人們思想的質的飛躍。證明黨的文藝方針的巨大歷史作用,它對達斡爾族民歌來說,是使之升華的豐富能量。從此,達斡爾族民歌走進社會主義文化藝術的軌道,向歷史的高峰挺進。近現代民歌中涌現出的來的眾多作品無論是從思想高度還是題材開拓來說都超過了傳統民歌,而且在藝術追求、形式創新上也有了相當的發展。如精通福先生整理的現代民歌《映山紅花滿山坡》,無論演唱效果、流傳地域及自身的水平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達翰爾族民歌的旋律豐富多樣,風格獨特。有的高亢悠揚、熱情奔放,有的平緩委婉、清秀明朗,還有的幽默詼諧或神秘怪異,都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氣息。達斡爾族民歌大多是和達斡爾族的生活習俗和語言特點息息相關的,達斡爾族民歌體裁都反映了達斡爾人的生產、生活和信仰習慣等風俗民情。而在達斡爾族民歌的旋法特點中,對于下行級進旋律的運用和對于眾多裝飾音的使用等,又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達斡爾族語言的語音特點,同時也突出表現了達斡爾族民歌的獨特風格。
達斡爾族傳統民歌音調富有特色,但它們畢竟是對過去生活認識的反映,要用它來反映現實生活,就會遇到許多困難。近現代民歌從表達思想感情的要求出發,在把握住達斡爾族民歌以級為主的五度結構旋律特點的同時,大量融入諸如跳進、回繞、波浪等旋律進行,使固有的音調有了發展。在調式上,由已有的五聲調式發展成六聲、七聲結構;節拍亦有了許多新因素。這些都是以往民歌中所沒有的特點。
達斡爾族近現代民歌(歌曲)主要吸收了周圍兄弟民族的音調,特別是我國革命歌曲的音調對達斡爾族音調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些音調融進達斡爾族民歌中,不僅豐富了民歌固有的音調色彩,而且直接為達斡爾族民歌所效法,成為可供學習、借鑒的樣板。新民歌努力創造鮮明的音樂形象,注重歌曲形象統一,從而使民歌有了長足的發展。三、曲式結構擴大,為近現代民歌開拓了廣闊天地。達斡爾族民歌是祖國音樂寶庫中一朵艷麗的奇葩。在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達斡爾族民歌中,采用頂真式旋律發展手法的很多。頂真式旋律發展手法,主要有明頂真式手法和隱伏性頂真手法。它能使旋律的樂句與樂句之間,像鏈條一樣,一環扣一環、頭尾蟬聯,從而形成獨特的民族音樂風格。
達斡爾傳統民歌的曲式結構比較簡單,一曲多段歌詞的現象十分普遍,同時一曲多用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在達斡爾族民間音樂中,聲樂占有較大的比重,尤以民歌最為豐富。傳統的民間曲調以各種詠嘆調和說唱吟誦為主。\"扎恩達拉\"曲調是在達斡爾族中流行最廣的民歌曲調。它的曲調高亢、豪放、悠遠、抒情。“扎恩達拉”多是觸景生情或有感而發之作。在“扎恩達拉”中,多運用滑音、喉音、假聲、裝飾音和大、小顫音等,尤其顫音的運用與達斡爾族歌曲旋律音調、語言皆有內在的聯系,進而形成了達斡爾族民歌聲調的鮮明特色。
近現代民歌中在結構上保存了樂段結構外,還出現了單二部、單三部式,以及更復雜些的曲式。如女聲小合唱《拉起四弦唱民歌》就是用單三部曲式編成的歌。這些新民歌中,雖然滲透著專業人員加工和修飾的痕跡,但對繼承和發展傳統音樂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傳統達斡爾民歌中,各種體裁的界定比較嚴格,近現代民歌中體裁互相滲透則是比較常見的。如“烏欽”演唱中的一些眾合的形式被廣泛采用到其他體裁中去。又如“扎恩達拉”與歌舞曲“哈肯麥”出現了相互融合的情況。它們之間的滲透與融合使達斡爾民歌的體裁中出現了傳統民歌中比較少見的體裁,并日趨成熟。這已構成了新民歌的一個特色。
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涌現出了一批民歌作者,他們置身于群眾中,在民族沃土中生根發芽,創作了許多有影響的作品。像已故作曲家通福先生,作為達斡爾族人,他改編的《映山紅花滿山坡》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近現代民歌中的優秀代表。近現代民歌的創作隊伍的特點是群眾、業余作者和專業作者的結合。
傳統達斡爾民歌演唱時,各種體裁有一定的區別。近現代民歌隨著音調的豐富和曲式的發展,在演唱上也出現了一定的變化。如傳統的自娛吟詠變為面眾高歌就是一例。又如達斡爾民歌從民間演唱登上了舞臺,借助現代傳播媒介為更多人欣賞,使它更加藝術化,這一切都是傳統民歌所不可能達到的。外在條件的變化為促進達斡爾民歌的發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促成其不同于傳統民歌特點的形成。
近現代達斡爾民歌由于它自身的先天原因和發展中的諸多困難,也遇到過許多困擾。在建國后的17年中不地偏離過正確軌道,出現過曲折;后來又受到通俗歌曲的沖擊;甚至有人預言它會消亡。困難和消亡并不存在必然因果關系,只要我們正視到達斡爾民歌的存在,認真總結經驗,克服缺點,戰勝困難,那么達斡爾民歌在新的高度上繼續進步發展完全是有可能的。
達斡爾傳統音樂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隨著民族坎坷曲折的歷史流傳下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達斡爾族傳統音樂的興衰,與國內政治生活的變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總的來說,從20世紀50年代起,達斡爾族傳統音樂一直受到重視,并在民間繼承傳承。50年代間,音樂工作者多次進行田野工作,考察達斡爾族的民俗與音樂。與此同時,達斡爾族專業及業余音樂創作也獲得了繁榮和發展。1978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映山紅花滿山坡》(達斡爾族歌曲集,何今聲編),是第一部達斡爾族歌曲集;1981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達斡爾族民歌選》(楊士清編),是第一部介紹達斡爾族民歌的專集。電影《傲蕾·一蘭》(王云階作曲)的音樂是以達斡爾族民歌作為貫穿全片音樂的基本素材。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劇團編演的同名歌劇,其音樂也是在達斡爾族民歌曲調中的基礎上加以改編、創作的。在業余文藝活動中,新歌手大量涌現,民歌演唱后繼有人。
注:該文系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10B033)成果
(作者單位:趙秀彥,齊齊哈爾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