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是19世紀中葉出現的一個新的藝術畫派,它興起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在法國《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等無名藝術家展覽會》的第一次聯展上以莫奈的油畫《日出·印象》而得名。這是一個突出表現室外風景中的光、色變化的畫派,其代表畫家有:莫奈、雷諾阿、畢薩羅、馬奈、德加等。“揚州八怪”是17世紀活躍在我國揚州地區,以賣畫為生的一批文人畫,“揚州八怪”其實并不專指八個人,而是指代表揚州畫壇新風的一批文人畫家,以汪士慎、黃慎、金農、高翔、李觶、鄭板橋、李方膺、羅聘八人為典型代表。
“印象派”和“揚州八怪”是在繪畫中將彩色與墨色發展到極致的兩畫派,這在美術史上是非常典型的。兩畫派之間存在著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畫派的名稱來歷相仿、畫派的創新精神相似、畫家的生活境遇相近等等備受關注。盡管他們之間有諸多相似點,但他們的藝術表現卻呈現出極大的差異。本文就著重對這兩畫派不同的色彩追求的原因作如下探究。
“印象派”和“揚州畫派”背后的傳統色彩觀念,對兩畫派的色彩藝術追求起著決定作用。西方人一直以來都是注重科學探索的思想觀念,是主智的。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在藝術色彩的表現上主要體現在科學與哲學的差異上。
在西方,色彩學理論的開拓者是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他的思想特點是“求知”和“斗智”具有積極地探索精神,在研究色彩方面他曾論述了光與色的關系及染色、著色等技術。科學揭開色光奧秘的是英國物理學家牛頓,他穿過三棱鏡發現光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混合而成。此外在19世紀初期西方出現了一系列科學的色彩學理論,如叔本華、龍格、歌德等都對色彩有一定研究,并發表了有關色彩的論著。在這些理論基礎上色彩學逐步建立起來,從此西方繪畫色彩就沿著科學真實的道路逐步走向成熟。“印象派”繪畫在這樣的色彩觀念中成長起來必然使得他們一直以科學真實的角度,追逐光與色的表現。
就中國人的色彩觀而言,中國人極其重視色彩的觀念性、倫理象征性和哲學價值,不僅上升到宇宙秩序的高度,也深入古老的人生哲學。老子的思想構成中國后世道家哲學的基礎,《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一理論用于色彩上,當然是大色無色。中國文人用墨的技藝非常之高,自古就有“墨分五彩”之說,即清、淡、重、濃、焦,墨的層次又正好表現了光在物體上的明暗作用,然而墨的層次效果不能按西方科學的光來理解,而要按中國的宇宙之氣來欣賞,光是表面的形態,氣才是萬物的根本,作畫要講究“氣韻生動”。“揚州八怪”在這樣深厚的傳統哲學觀中必然導致他們對色彩的追求達“觀萬色立一象,觀一色立萬象”的境界,筆墨縱橫馳騁、直抒胸臆,在單純、清雅的審美意趣中排斥色彩作用,使中國畫在對墨色的運用上達到爐火純青的絕妙境界。
一個畫派的產生必然有它獨特的社會藝術背景促成它的發展方向。“印象派”之前占正統地位的古典學院派繪畫的寫實手法已達到難以超越的地步,再加上色彩理論的突出成果,促成了“印象派”的色、光追求,使他們排斥黑色。而中國繪畫自從元朝取消畫院,使得文人畫越來越盛行,加上“崇南斥北”的思想影響,以至于后來的“揚州八怪”繪畫以墨色獨占鰲頭,這和“印象派”的彩色正好形成鮮明對比。
“印象派”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是19世紀法國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自文藝復興以來,正統古典的學院派繪畫一直占顯赫地位,到19世紀中葉大衛、安格爾、庫爾貝等人繪畫風格嚴謹、典雅、莊嚴,油畫寫實手法發展到難以超越的高峰。19世紀物理科學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的色彩理論,這為“印象派”的產生提供了科學依據。他們在繪畫中表達的是眼見的真實,是對真實物象色彩、光感的印象追求。“印象派”為西方的繪畫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揚州八怪”的藝術背景卻是另一番情景。首先,在兩宋畫院盛極一時后,元朝廢棄畫院推崇文人,將繪畫視為文人的專職,這無形中促進了文人畫的極大發展。到明代后期董其昌提出“南北宗”之說,“崇南斥北”的態度對文人水墨畫的審美情趣大大宣揚,畫作都極少設色,“逸品”成為品評藝術的最高標準,幾乎成為之后三百年來畫論的主要內容。這和“印象派”的發展背景形成鮮明對比。
“印象派”和“揚州八怪”的繪畫方式有著顯著的差異,這正體現了他們對色彩的不同追求。印象派的重要繪畫方式是“把畫架搬到戶外”。它不是簡單的繪畫場所位移,而是繪畫方式變革,改變了西方傳統的室內繪畫方式。而“揚州八怪”的繪畫方式仍是中國畫傳統的繪畫方式,講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他們這種繪畫方式的差異正體現了他們對色彩的不同把握方向。
“印象派”畫家們為了追求光的效果,他們改變在室內作畫的畫法,他們將戶外寫生視為唯一準確地表現光與色的方法,從而把畫架直接置于戶外,從事陽光之下的室外寫生。印象派畫家將光和色彩作為認識世界的中心,在作畫之中強調客觀再現個人瞬間印象,寧可讓作品帶有一種速寫性也盡量做到在戶外一氣呵成。“印象派”的這種戶外繪畫方式就是要求畫家盡可能地直接接觸所畫題材,使視覺的第一感受最大限度的呈現在畫面上,這種陽光下的繪畫方式在整個美術史上是“印象派”所獨有的。
“揚州八怪”的繪畫方式講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八個字概括了從客觀現象到藝術意象再到藝術形象的全過程。這就是說,藝術必須來自現實美,必須以現實美為源泉,這種現實美在成為藝術美之前,必須先經過畫家主觀情思的熔鑄與再造,是客觀現實的形象和精神與畫家主觀的情思有機的統一,作品所反映的客觀現實必然帶有畫家主觀意象的烙印。“揚州八怪”是借自然中的形象,用墨色變化敘寫心中的情感,表現一種意境的追求,所以觀“揚州八怪”作品既能看到自然生動的形象,又能體會到“揚州八怪”傾注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這才是“揚州八怪”們真正追求的藝術境界。
“印象派”的用色特點是追求真實客觀的物象色彩;“揚州八怪”的繪畫是用墨的變化來表現畫家主觀感受。“印象派”色彩重再現、重理性;“揚州八怪”色彩重表現、重情感。究其原因,是由于兩種繪畫體系所承襲的哲學思想、文化淵源、及審美趣味大相徑庭。通過中西方典型的兩畫派繪畫色彩的根源比較,讓我們更真實的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形式,所具有的不同的表現手法及表現風格,共同構成了多元共存的藝術空間。
【參考文獻】
[1}聶瑞晨.中國繪畫賞析[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9.
[2]中華傳統文化大觀[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3]王文娟.中西繪畫色彩觀及其抽象性問題[J].人文新志,2006,(6).
[4]李春.外國美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劉金敏、孔維燕,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