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藝術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空間藝術,空間建構是繪畫藝術的主要表現手段之一。繪畫空間表現問題的不同理解與把握,會直接影響繪畫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繪畫創作的生命力。自從有了繪畫,人們對繪畫空間的關注和探索就一直沒有停過。20世紀初興起的現代藝術特別是繪畫,對近代以來形成的空間表現手段進行了大膽的挑戰和顛覆,雖然不同年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流派的畫家對空間有著不同的理解,并導致不同的繪畫風格,但空間始終是畫家研究的重要角度和線索。
古希臘雕刻第一次在三度空間上創立了寫實主義的美學標準,文藝復興的意大利繪畫又使這種輝煌成就在二度空間中得以實現。而萌芽于后印象派的西方現代繪畫,歷經立體派、野獸派等主要源流的繁衍變異,以逐步抽象化地表現個人觀念世界和反傳統的特質和風貌,已經完全離棄了在西方曾被視為經典的寫實主義藝術,繪畫的寫實和具象性特征隨之逐漸衰退,過去繪畫中的深度空間認知程式開始被打破。
19世紀70年代的印象派繪畫由于著力表現自然光對形象的作用,提升了色彩的地位,致使物體的體積感和空間的深度感受到損害,這表現出空間觀念的變化征兆。被譽為現代藝術之父的塞尚,更是在體驗空間深度的基礎上去改造空間,他打破了真實的再現空間,給現代繪畫帶來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繪畫的造形和構圖不再拘泥于寫實和再現,畫面呈現混亂、怪異的空間感,甚至空間元素被剔除掉,他認為一幅畫最重要的特質不是透視而是結構形式。這些顯著變化,歸根結底反映了空間意識的變化,顛覆了文藝復興時期確立的透視構圖法則。藝術空間因素不再圍繞著一個軸心構建,而是取決于藝術家對空間流程的選擇和安排。
以勃拉克、畢加索為代表的立體主義繼承并發揚了塞尚的空間觀念,繼續向傳統寫實主義繪畫的透視空間發起挑戰。他們拋棄了用于描繪三度時空的定點透視,只保留和分解出原先統一空間的形式因素。立體主義故意把自然物象分割成幾何小平面,不再把對象固定于一種不間斷的空間連續中,焦點只在畫面空間自身,一切視覺因素只作為色彩和形式在畫面空間而存在,而不作為知覺形象的再現而存在。立體主義的空間觀念把人們從熟悉的事物現象中解除出來,借助靜態化的立體表現,讓思維弄碎了視覺時空的秩序。一個主動感受和表現空間的新的理論逐步建立起來,繪畫的表現方式也開始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現代繪畫對空間的解構仍在繼續,未來派藝術家不僅蔑視空間再現,而且對畫面的靜止狀態不滿,他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的,因此要用運動的造型去象征他們所認識的世界。在這以前,由于空間觀念的靜止和絕對,藝術是無法超越這堵觀念高墻來表現現實存在的運動感的。杜尚在1912年創作了《下樓梯的裸女》,畫中他用分解的形式探索了一種運動感,所以未來主義繪畫,不再僅擁有一個空間,而是同時擁有系列空間。
與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對空間的解構不同的是以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為代表的抽象主義繪畫。抽象派繪畫完全拋棄具象和三維空間的方式,實現了從近代繪畫傳統——再現真實世界的徹底解脫。在抽象藝術家看來,藝術并不描繪可見的東西,而是把不可見的東西表現出來。繪畫由再現自然的物象轉向描繪內心的圖像,由具象轉向抽象。畫面上物體的形象分解了,空間感混亂甚至消失了,同時以抽象的形式對應著心理的思緒,使具象藝術的有限性和明晰性,轉換為抽象的無限性和蒙朧性,由絕對空間轉換為相對空間,使視覺藝術的空間容量得到擴展。
在現代藝術中,無論是構建新的藝術空間關系的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或者是把對視覺空間的破壞深入到解析表象,提取普通精神來構建藝術世界的抽象主義,都是以破壞傳統寫實主義藝術的三維空間為根本特征的?,F代藝術家體會到似客觀地再現自然真實的透視法,并不像古典繪畫大師們所理解的那樣是繪畫的“科學”法則,而是一個“謊言”。這樣,現代繪畫中物體的分解和空間的消失就顯示出以下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它揭露和嘲弄“透視法是繪畫的韁轡和舵輪”這個謊言;另一方面,它強調當代人要用自已的方式來表現自已理解的真實世界。
傳統寫實繪畫以透視作為構圖的原則,構建起了再現三維空間的物體關系,藝術家個人情感和藝術的自然形象結合,創造出了藝術形象,這與康德哲學對空間的理解相似。過去,無論達·芬奇代表的古典藝術,還是康德代表的古典哲學,都把空間的地位抬得很高,把它看作表象外部事物的先決條件,認為空間就是代表著某種秩序。這樣,寫實主義繪畫的所謂“再現”的實質就暴露出來,即再現不是描繪客觀存在的空間關系或者物體的手段,而是作為一種秩序觀念強加給了觀察者、思想者。而現代主義藝術家拒絕描繪深度空間,也就意味著拒絕深度空間所代表的那種秩序觀念。現代藝術的產生時期正是弗洛伊德無意識心理學向理性的傲慢發起反擊,并對社會文化心理產生了巨大震撼的年代,現代藝術正是響應了當時的哲學思潮。
現代科學技術改變著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的眼睛延伸到了宏觀與微觀世界,現代藝術家必然要創造和選擇新的藝術語言去表現自已所認識的新世界。而現代哲學直接影響現代藝術創造。叔本華的唯我主義的本體論思想,唯意志論觀點導致認識上的直覺主義,這使藝術家的天才和靈感升華為藝術創造的根本;爾后的尼采、弗洛伊德對人的精神領域又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揭示,又成為現代藝術創造之源泉;柏格森“非理性主義哲學”對現代工業文明帶來的負面和對傳統價值觀的徹底否定與背判,從此藝術不再是客觀世界的反映,而是主觀世界的表現。繪畫由再現走向表現,由寫客觀物質的形態走向表現畫家自我內在精神為追求,這一切都是隨著社會發展、哲學思潮的演變,而從量變到質變的。
就分解物象和抹去深度空間這點來說,現代繪畫成功地顛覆了既在的秩序。而抽象繪畫更是把這種顛覆達到了極致。但是,那些無從辯認物象和空間的現代繪畫,那些僅靠抽象的圖形和色彩組織起來的抽象派作品,至今仍然不能被大多數人接受。除去它十分不同于人們過去欣賞習慣這個原因,這與現代繪畫試圖直接表達思想有關。任何繪畫都在表達某種思想,但是抽象繪畫是把抽象的思考本身,以純粹的藝術手段創作出來的一種可視的形象。抽象藝術的生命不是形式本身就具有的,而是藝術家給予的,于是現代藝術的抽象形式具有雙重價值:一是表征表象世界后的永恒精神,二是表征著藝術家個體的生命活動??陀^世界和藝術家主體在這里獲得了統一。藝術家個體生命的滲入,使抽象形式永遠是個人主義的,由于主體有著不同的選擇,抽象藝術形式總是呈現出不同的審美風貌。因此,西方現代藝術的抽象形式,充分揭示了藝術家的個性。在現代藝術家們看來,一個形式,始終是一個自我,由自我的內在運動所造成的形式,而不是可以用某種統一的意識尺度和審美尺度來衡量的。
藝術家個性的選擇,使抽象藝術的表現形式千姿百態,你可以根據表現的需要把畫面構建成一個扇形,也可以把畫面構建成一個三角形,抽象派藝術達到了純粹的主觀個人主義內容與繪畫元素純粹非寫實應用的形式,成為現代繪畫本質的最高表現。
現代繪畫藝術紛繁復雜,不斷地對傳統繪畫空間進行破壞乃至顛覆,與此同時,也有許多形式、理論上的創新。由客觀的逼真向主觀的真實轉變,表現出了人們對“真實”的不斷探索與追求,這也是現代藝術的意義所在,我們也期待著繪畫空間關系的解放帶來藝術家表現形式的開放,恢復創造新思想的活力。
(作者簡介:梁艷,洛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