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教育涵蓋文化、經濟、社會、科技等多方面的內容,融藝術審美性和科學技術性為一體,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當代藝術設計教育一般注重和科學的聯系,積極與高新技術進行對話,卻往往忽略了與人文科學知識的溝通與融合,使得教育中的人文價值的缺失,導致不能達到人的全面發展之境。藝術設計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有特殊技能的應用型人才,但這和人文性并不矛盾。人文性包括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人文素養等,關鍵是對人文精神的把握。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為本,洞察人生,探索人生的終極意義,尋找人類命運的歸宿與出路。它包括人類不斷完善自我,追求真善美,懷有同情與憐憫之心等。這些正是藝術設計教育領域不能忽視的內容。
毫無疑問,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不斷變革與進步,為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然而,在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其自身存在的問題也日益明顯。由于當前的藝術設計教育過于強調工具理性與科學理性,導致教學內容與教育觀念中彌漫著濃厚的實用主義與物質主義。在這種意識形態的影響之下,人們一味追求實用價值,而那些缺乏實用性的人文精神與人文學科,則被認為毫無價值,受到冷落。一般而言,在藝術設計教育中,普遍存在著追求短期效益的現象,課堂內外充斥著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人們熱衷于各種實用課程與短線專業,而毫不關心學術價值與人文精神。正是在實用主義與工具理性思想的推動下,我國藝術設計教育正在不斷走向異化,一步步演變成純粹的職業教育培訓。
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就將單純的訓練方法與技能學習視為作坊式的美術學習,并對此表示強烈的質疑與反對。他認為首先要積累知識,然后在深厚素養的基礎上來提高技巧。米開朗基羅對此也表示贊同,指出“藝術家是用大腦而不是手作畫”。而在中國的繪畫中,人的獨立人格與高尚品德歷來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國古代繪畫哲學中,“道”是最高境界。畫家注重自我的品德修養,經常對學生進行考驗和教誨。他們以梅蘭竹菊、山川大河“比德”,認為畫品如人品,畫如其人,并以“為人師表”、“問行高直”的道德品質來衡量畫品等第、繪畫高低的標準,使為人之道與畫法、畫理融為一體。多年之后,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卻從重視人文傳統逐步朝單純的職業技能訓練發展,確實值得反思。在藝術設計教育中,當然不能否認設計本體知識與技能學習的重要性,但在現代社會,藝術設計不應只是一門技術,而是一種文化??梢哉f,藝術設計是人類文化的縮影,是人類文明高容量的載體。它不僅涉及到藝術產品的設計,而且包含對未來生活方式的設計。因此,獨立人格與高尚品德的培養對藝術設計人員的成長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在藝術設計教育中,各國都將理論課學習視為基礎。例如,在美國洛杉磯藝術中心設計學院,學生要完成136學分才能畢業,其中理論課有45學分,可見對理論教育的是非常重視的。理論課的不僅傳授給學生藝術設計觀念,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實現藝術設計教育的最高目標:培養高素質的,有思想境界,了解社會與市場經濟的藝術設計人才。藝術設計與純美術不同,融藝術、科學技術與經濟于一體。隨著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的發展,藝術設計教育應培養視野寬廣的復合型人才,應擁有對問題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系統處理能力與創造評價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積累與自然科學、社會人文學科的知識素養是密不可分的。應當正確的、能動的地看待專業知識、基礎文化和存在能力之間的關系,一方面不以知識傳授來代替培養創造能力,另一方面要認識專業知識、文化知識的積累都是實現創造的前提條件。在教學上,應以藝術設計素質教育為主,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為輔,關鍵是培養學生的藝術設計素質與審美能力。在藝術設計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審美教育,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增進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在設置“設計欣賞”、“設計思維”、“現代設計簡史”、“設計程序與方法”等課程的同時,還應提供諸如書法、國畫、民間美術之類的選修課,使學生通過教學實踐,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以豐富現代藝術設計的表現力。此外,涵蓋文藝學、哲學、文化學、歷史學、倫理學、考古學等多種知識在內的人文學科教育,對藝術設計人員尤為重要。這關系到一個社會的人文導向與價值導向,關系到民族藝術精神的弘揚,關系到民族藝術創造力、生命力、凝聚力的升華。許多有識之士呼吁,如果人文學科得不到社會與教育界的重視,將是民族精神與民族智慧衰退的開始,最終會導致整個社會庸俗不堪。
在培養高素質的藝術設計人才中,還有一項重要的要求,也就是團體合作的能力。藝術設計學科的框架結構包含有分支領域的邊緣性質,在與其它學科橫向聯系交叉而形成的體系中得以體現,其自身又在不斷充實和完善之中,造就了更加多元化的分支學科領域。與他人合作是藝術設計人員必備的能力。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門類越來越細化,個體不能掌握過多學科門類的知識,只能通過不同專業的人員互相協作,才能使高質量的藝術設計具備前提與保障。例如,哈佛大學規定同系的學生不能集中住在同一棟樓里,必須完全分散開來,混合編組。通過這種方式,不同專業的同學可以相互交流溝通,了解許多新奇的事物,從而構建寬闊的知識結構。這種教育思路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示。藝術設計領域本身就是一個藝術與技術、精神與物質、應用與審美融合的交叉性學科。如果總是以傳統的方式將自己禁錮在某一專業技能的狹小范圍里,將無法避免失敗的命運。
要和世界設計潮流接軌,藝術設計教育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傳承,注重才情、學養、志向的結合,其目的不是為了生產單純的設計機器,而是培養通曉藝術理論、掌握設計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在藝術設計教育中不斷發展創新,改革當前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弊端,形成良性的循環,構建良好的機制,拓寬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空間,開拓創新藝術設計事業。通過培養高素質的藝術設計人才,推進我國藝術設計市場與世界接軌,促進我國藝術設計語言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是經過悠久的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對現實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文化模式或文化特質,蘊含著積極的、可持續的、合理的精神內涵。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無法脫離人文教育的根基,重視藝術設計教育的人文精神內涵,是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的核心思想。人文是人類藝術發展的前提,一個國家的藝術設計的發展必須以文化底蘊為基礎。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要與世界接軌,力求趕超世界的先進水平。通過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的結合,構建全新的藝術設計教育模式。只有這樣,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才能融入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要取得世界領先的地位,必須注重人文學科的教學,加強人文精神的研究和民族文化精神的建設,使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以新的姿態、新的文化意義在國際藝術設計教育舞臺中展現時代的風采。
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來臨,為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造性的藝術設計人才,中國當代的藝術設計教育應更加重視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尤其是加強對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教育,努力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質量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
(作者簡介:王東輝,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應用藝術設計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