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師音教專業聲樂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沿襲著音樂學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較為注重專業技能的訓練,而綜合能力的培養則往往被忽視。高師音教專業的培養方向主要是為廣大的中小學培養合格的音樂教師,而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關乎未來他們將成為什么樣的一代人。國家相關部門出臺并實施的《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標準》就是針對這一問題而制定的。聲樂教學是音教專業學生必修課程之一,其課程的設置、教授的內容、授課的方式、參與課堂實踐和課后實踐的能力等方面都要進行必要的改革和創新,使得學生走出校園走向工作崗位就能既有一技之長,又具備綜合教學能力,勝任教師教學工作。
西方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確立了以能力為基礎的師范音樂教育原則。這里所指的能力不僅包括了專業技能(如歌唱技能)的表現能力,還包括其它許多方面的綜合能力,如運用自己的演唱特長,通過對音樂的理解和掌握的技術水平進行表演,包括伴奏、演唱、指揮、評價他人的表演,并能確定和解釋音樂運用的創作手法,評價其情感效果,指導學生對作品進行再詮釋,解決學生在表達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全面展示自己的教學能力,展示出作為一個教師所具有的音樂和教育的雙重能力,這樣就使學生具備了成為教師的潛在能力。在教學方式方法的運用上更具多樣化的特點,尤其注重實踐這一環節,在每學期課時的設置上,實踐課的環節占的比例都是很大的,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是他們教育的重點之一。
國內高師目前也比較關注這一問題,在專業教學過程中也有意識加大這方面的力度,努力改變過去專業課單一的授課形式,各高師院校音教專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改變力度最大的是授課形式,增加了小組課、集體課、實踐課的比例,但這些嘗試目前仍處于摸索階段,特別是授課內容仍與中小學音樂教學內容存在較大差異,學生從教能力仍然較弱,因此,高師音教專業聲樂教學改革和創新意義重大。
根據目前各高師音教專業聲樂教學的實際情況,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改革研究:
第一,聲樂教學授課方式的多樣化。根據學生專業水平的高低設置不同的授課方式。主要應遵循由簡及繁、循序漸進的原則,采取集體課、小組課、單人課、實踐課等由基礎訓練到綜合技能訓練的授課方式進行。新生入學時進行專業課匯報,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劃分專業等級,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按照程度分組分別授課,教學內容也有所不同。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通過平時和期末考核,按照專業成績重新劃分等級,使得學習進度與學生的實際需求相匹配,我們稱之為“目標教學”,目的是通過不同的授課形式使得學生擁有扎實的專業基本功,為今后的進一步學習和專業拓展奠定基礎。
第二,聲樂教學歌唱發聲內容的多樣化。在歌唱方法的訓練方面,主要還是要遵循客觀因素,根據學生的嗓音特點確定其唱法進行訓練,即傳統的美聲、民族發聲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專業歌唱能力及鑒賞能力,同時為了今后的就業需要,還要把符合中小學生歌唱發聲特點的童聲歌唱方法充實到課堂教學訓練中去,其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嗓音特點,為將來從事中小學音樂教學工作打下基礎。
第三,聲樂教材內容的多樣化。既保留以往教學中常用的具有較高思想性、藝術性、技巧性的中外著名歌劇選曲、歌曲做為教材的內容,使得學生能夠通過接觸這些作品具備較高的專業演唱水平,為繼續升學或者從事其它專業要求較高的職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要研究中小學音樂教材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兒童歌曲,并與童聲發聲訓練一起并入課堂教學,通過演唱感受童聲的特性及其音質的美妙之處,從而明確作為一個中小學音樂教師所應具備的潛質。
第四,聲樂教學授課內容的多樣化。把聲樂作品欣賞、分析環節納入聲樂課堂教學當中。對于今后從事聲樂教學工作的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僅僅是傳授專業技能,表好情,唱好歌,而是要通過作品的旋律、歌詞、表演等環節傳達美的意境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是通過作品所展示的不同風格帶來的大量的知識點,是作品內在的、深層次所要表達的內容帶給孩子們的啟迪和力量。在課堂上進行賞析,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中外優秀作品,并通過作品了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樂、文化、人文等特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會出現學科之間的知識割裂的現象,從而拓展知識面,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
第五,聲樂教學實踐過程的多樣化。在以往的高師音教專業聲樂教學內容設置中,這一部分是最為薄弱的環節,往往容易被忽視。由于聲樂授課環境相對閉塞,空間相對狹小,又往往是一個學生面對一個老師面對面施教,導致學生只會悶頭唱歌,無法面對眾多聽者的環境,登臺實踐的機會很少,更不要說登上講臺的機會了。在以往我們對學生進行專業測試的過程中,這個問題較為突出,本來掌握的很好的作品,在匯報時往往由于缺乏經驗,加之緊張而造成發揮失常的情況。針對教學中存在的這一弊端,在今后的教學環節中必須引起重視并加以改變,應將實踐性教學納入聲樂教學體系當中,可采取多種多樣的方式進行教學實踐活動。在具體實施的過程當中,可視情況靈活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敞開式”教學,讓學生一起走入課堂,擴大課堂教學容量,鍛煉學生面對眾人的應變能力;還可建立學生專業評價機制,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來,自評互評,提高學生對自己、對他人的評價能力;可以讓學生參與組織課堂教學內容,設計授課方案,提出授課形式,課堂模擬教學,教師適當加以引導,讓學生完整進行整堂課的教學活動;還可以將課堂教學實踐與課外藝術實踐活動相結合,比如組織班級類的、系級類的各項藝術實踐活動,多登臺,多實踐,多參加學校的藝術節之類的藝術實踐活動和校外的各項演出活動。同時,加大實習力度,可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比如多組織一些觀摩教學活動,請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中小學音樂教師走進教學課堂,現場進行指導和示范,還可組織學生走進中小學音樂課堂,改變過去的畢業前夕進行一學期的實習活動為每學年都組織安排一次教學實習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借以檢驗其專業水平和提高教學能力。
第六,聲樂教學與多學科交叉的多樣化。聲樂教學從來就不是一門獨立存在的學科,它的知識涵蓋量其實是相當豐富的,我們在實施聲樂教學的過程當中,就要時刻關注這一問題,尤其我們培養的又是未來的音樂教師,所以對于與聲樂教學相關聯的各門學科都要引起高度的重視。在實施聲樂教學的過程當中,必須時刻關注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可在與各學科教學交叉進行中加以完善,如與視唱練耳、鋼琴即興伴奏、舞臺表演、文學藝術、心理學等相關課程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
從教育改革的大局來說,高校的教學改革無疑承擔著重大的使命,高師的教學改革更是重中之重,音樂教育的改革必須順應新形勢,滿足新要求。總之,高師音教專業聲樂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是關系到我們培養出的學生是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否具備從業從教的能力的一件大事,不但要改,而且一定要改好。
注:該文系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SZ2010836)成果
(作者簡介:張蘊華,河北民族師范學院音樂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