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是藝術的生命,任何藝術作品的創作,都將追求個性、表現個性作為其永恒追求的目標。個性化不僅包括藝術家對世界、對藝術獨特的理解,也包括藝術家獨特的性格、氣質、愛好,以及對表現對象的不同興趣、習慣、使用技巧和表現方式等。藝術家創作個性的表達是其創作優秀作品的根本所在,沒有個性的作品,也就不配稱其為上乘的藝術品,因為它失去了唯一性與獨特性的含義,每一種藝術語言,每一次對思想感情和目標的抒發,都必須具有自我特性。通過對音樂創作個性形成的軌跡進行探究,我認為,大致可以描畫出音樂藝術形成個性化的三個要素:
第一,個性化體現在創造性。音樂創作雖然要繼承借鑒傳統,吸收傳統的風格音調,但最終是為了發展創新,唯有求新才能賦予藝術創造的當今時代感,只有個性的張揚,才預示著創造性的逐漸成熟,才能顯示自己與他人有別的藝術個性。
富有個性的音樂創作應具有以下基本品質:自我意識——表現在通過作品實現自己對音樂獨到的認識和理解,對個性風格的刻意塑造,包括對音樂結構、表情術語以及音樂構成方式的把握,把作品情感變化和發展運動過程真切的表現出來;銳意創造——通過對即將生成為作品的背景和相關學科知識的理性分析,給作品賦予歷史的特殊存在意義,表現風格流派的演變過程,使作品折射出特殊的文化意義、美學傾向及時代風格,使作品產生相應的社會作用、影響,能夠在當代人審美心理中引起震撼和變化。著名華裔聲樂教授趙梅伯先生曾說過“個性是屬于個人的,這包括人的觀點、智慧與表現。沒有個性的藝術家永不會有驚人的成就,所以說個性是藝術家的本錢。”缺乏個性的創作者是不能行之久遠的。
德國作曲家瓦爾特·尼曼就是這樣。他的出生環境和受到的教育使其繼承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傳統,他對陌生文化的濃厚興趣和廣博的知識,使其運用豐富的印象主義的和具有異國情調的因素創造性的擴展了自己作品的表現力。尼曼的所有具有異國風味的鋼琴作品,形成了他音樂創作中突出的一類,在這些作品中,尼曼展示了他特殊的音樂感覺和他對這些異國情調精神上的靠近。作品76《蘭花花園》是一部鋼琴套曲,作曲家使用“十首東方印象的鋼琴小品”顯示了他對東方文化的興趣。其中第八首他使用《在中國人城里》的標題作為一種提示,與樂曲不同尋常的音響一道,試圖喚起聽眾的想象,仿佛他們到中國做了一次有趣的旅游。這里反映了作曲家對于音樂異國情調的獨特理解:將其視為一種可以使他的音樂喚起聽眾興趣的“刺激物”,對這些具有異國情調因素的使用,是一種東西方音樂“內在的融合”。顯而易見,陌生的、具有異國情調的因素對于尼曼而言,成為了他音樂創作中的一種工具,這正是他對其他藝術門類和藝術作品中的異國情調印象的一種理解與創造。正是由于他這種具有創造性的創作能力,才使他成為該時期借鑒東方因素創作作品的代表人物,正如他在《古老的中國——五首夢幻音詩》中寫到的:“我,一個德國人,帶著你一道夢見了一次中國。”
第二,個性化體現在真實性。音樂創作是作者內心深處真情的流露,離開了“真”只會矯揉造作,脫離了真情,就喪失了審美價值,也就談不上“藝術個性”所獨具的藝術美。美學家朱光潛曾說過:“美不僅在物,也不僅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系上面。”因此,每一部音樂作品的產生都與一定的時代和風格以及流派密切相關,而且,在體裁、表現風格及表現內容等方面有著特殊的要求和規定。音樂創作的“真”就是要求在創作中能夠真實的入戲,能夠以戲中“假我”的情感替代“真我”的情感,入境、入情、入景的將“真我”轉換為劇中人物“假我”的過程。雖然劇中人物是“假我”,但情感表現的真實性必須來自“真我”,必須將自身的各種情感和不同的感受內化到這個虛幻的對象身上,使其具有特定的人物情感活動的變化和發展。
另一方面,創作者必須以更廣闊的視角,在更高的層次上去完成作品,只有將作品在特定歷史時期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和意識及作者的生活和體驗過程表現出來,才可能實現音樂創作的真實性。如德彪西的《雨中花園》就是這樣,它是作者看到了雨后小孩子在盧森堡公園玩耍時有感而作的,是作者真實情感的抒發。曲子描繪了一個下午,一群孩子在花園玩耍時感受到下雨前的烏云密布、天空中滲出零星小,直到雨后太陽出來大放光彩的情景,是一幅充滿動感的“畫”。作品使用了兩首法國童謠:《寶寶的催眠曲》和《我們不怕野獸角.》。用童謠主題寫作暗示了作者用兒童般純凈的心靈去刻畫、描繪雨中的萬事萬物,傳達了透明的聲音和潔凈、閃亮的物體。這首曲子用它的速度、平滑感和清晰度帶我們進入雨中芬芳的世界,讓我們嗅到雨后的芬芳和清新的氣息:雨水的滋潤使得沉悶的空氣流動起來,枯竭的心靈注入了甘露,萬物充滿了生機活力,朝氣蓬勃。其采用的音樂素材始終通過一個托卡塔節奏來體現對雨點的描繪,在統一中具有變化,在情緒的起伏,層層推進中逐漸推向高潮,使欣賞者仿佛置身于出神入化的意境之中,似乎能感受到音樂中有那么一種呼吸的貫連起伏,是那么出自內心,出自真情,與情節的變化是那么地吻合。也正是這“真”情性的流露才深深撥動了欣賞者的心弦,使人感受到雨中真切的親情,使作品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讓人體會到藝術的真實。所以,追求率真的情性,會使音樂真切自然地表現出感人肺腑的內涵,只有求“真”才能使“人品既殊,情性各異”。
第三,個性化體現在求異性。求異性所體現的正是不同的創作主體,對同一題材的不同演繹結果,這種演繹既具有對傳統創新的意義,同時也具有對傳統傳承的意義。它是創作者站在自己的時代立場,用自己所處時代的眼光,去把握、觀察、理解和處理已有的題材。另一方面,已有題材本身就已構成了它存在的豐富內容和情感形式,并且打上了它特殊存在的歷史烙印,這一質的規定性,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創作者想象空間的自由度。那么,現實的創作者能否以不同于過去的表現方式來闡釋已有題材,這就構成了創作中的求異性思維。個性化的求異性創作不可機械,需要靈魂與精神,需要把握已有題材的基本精神和內容實質,再由“豐富的想象力”構成“幻想”與“環境”,不僅體現創作者現實的精神與思想,由此而形成的情感因素,顯而易見的表現力與感染力,正是求異性思維的獨特之處。
尼日利亞裔美國黑人音樂家阿金尤巴的“非洲鋼琴藝術”就體現出這一點。為了避免人們將這首作品與他以往創作的那些“非洲鋼琴藝術”作品混為一談,他甚至宣稱這首作品不屬于他運用非洲民歌和流行音樂元素創作的“非洲鋼琴藝術”研究系列。正是這種求異思維使尤巴的“非洲鋼琴藝術”從音樂發展的角度揭示了當時非洲社會發展狀況,并在音樂創作中他希望來自西方的鋼琴文化能成為一種可以表現非洲文化風采的特殊載體,能夠把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融合起來,形成既不是完全西化,也不是完全非化的新的藝術,從而達到求異。于是,他用一種很寬容的態度來協調“傳統”與“現代”、“非洲”與“西方”的關系,從而形成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總之,在音樂創作中,要取得成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就是音樂的創作必須不斷摒棄前人的窠臼,力求自己作品有鮮明個性,要不懈地去努力標新立異,只有突出音樂創作的藝術個性化,作品才會有活力,才會不落俗套,才會迸發出奇特的藝術魅力。
(作者簡介:胡艷妍,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