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始終伴隨著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成長歷程,在滄海桑田的歷史演進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它記錄了中華民族多姿多彩的音樂生活和藝術創造,譜寫了中國音樂文化的精美華章。從在中國河南省舞陽縣新石器遺址中發現的骨笛開始,中國音樂的歷史就已追溯到7000~8000年之前,而且這些骨笛音孔的分布充分證明了中國音樂在當時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此外,新石器時代發現的樂器還有垌、陶鐘、磐、鼓等。
在中國音樂的萌芽時期,音樂與舞蹈密不可分,共同構成“樂舞”的形式。直至夏代,樂舞才分離成為各自獨立的藝術門類。在夏、商、周長達1300多年漫長而輝煌的“鐘鼓之樂”時期,中國音樂以漢族音樂為主要內容。關于音樂的歷史記憶可以追溯到《詩經》《周易》《周禮》《國語》等古典文獻中,它們大多是對一些歷史事件的記載和關于音樂思想的探討,如儒家的禮樂思想等。另外,從出土的音樂文物的實物中證實:中國音樂在夏代已經有了音階和樂器,如笛、堝、鼓等。經歷春秋戰國時期,又出現了以曾侯乙墓編鐘為代表的繁榮時期。而在秦、漢之后至唐朝的1200余年間,中外各族音樂的空前交流,使這一時期的音樂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巔峰。至宋代,中國音樂有了一個明顯的轉型,即從陽春白雪的貴族領域開始向下里巴人的平民階層靠攏。宋代以后,平民音樂和文人音樂,匯成了中國音樂的兩道主流,至明清時期,中國音樂的舞臺上已經呈現出紛繁多姿的多元格局。
另外,中國民族器樂是中國音樂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歷經數千年發展,已形成了品種眾多、曲目豐富的局面。其主要內容大致可分為合奏與獨奏兩大類:其中合奏樂器多為鑼鼓、嗩吶、二胡、琵琶、揚琴、三弦、笛、笙、簫等等;獨奏樂器通常以古琴、琵琶、二胡、板胡、笛子、箏等為主。
中國音樂源遠流長的歷史性,形成了無比深厚的文化積淀,它們為音樂的發展和繁榮提供了豐富的給養。
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國音樂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它用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傾訴著對音樂、對生活的理解,連結著割舍不斷的民族血脈。中國音樂和西方、非洲及其他地域的音樂截然不同。中國是一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地域與文化的差異,使中國的音樂形成了漢民族音樂和少數民族音樂交相輝映,繽紛燦爛的局面,形式上包括樂器構成和,曲調風格兩個方面。
由于各民族間文化歷史的差異,在聲樂和器樂上造成了迥然不同的音樂風格,如漢族的民歌與其他少數民族的民歌在曲調和唱法上各有千秋。這其中的根源在于歌唱性口語是隨著社會習俗、準則和禮儀而產生的,這種口語發展到一定階段,更多的口語聲音就從正常的字的一般音調中分化出來,形成了曲調,即旋律。我國漢語是以“五音”、“四聲”、“十二轍”來規范歌唱吐字的準確性的。而我國民族語言種類非常豐富,民族聲樂作品中有許多需要用各地方言演唱的作品,因此只有很好地掌握歌曲所要求的語言風格,才能和歌曲旋律的風格融為一體,更加惟妙惟肖地表達歌曲的意境。民族唱法的表情和表演,融進了許多自然的、現代的因素和形式,對民族風格、地方特色的把握到位,它獨特的風格讓觀眾在聽覺和視覺上得到愉悅,獲得較高的藝術享受。
另外,中國音樂的民族性也體現在情感上。音樂是感情的藝術,這種情感體現的足一種永恒的民族情結,蘊涵了深沉濃烈的愛國情愫。正如我國是一個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自通過不同的音樂形式,盡情謳歌對中華民族、生活、家鄉的無比熱愛,引發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發白內心,感人肺腑,這便是音樂所帶來的震撼人心的民族力量。
中國音樂在漫長的發展和形成中,不斷向民間音樂尋求營養和創作靈感,對民族的傳統音樂,進行系統、深入地搜集、整理和研究,將民族音樂傳統與科學化、專業化的音樂理論、創作技巧相結合,形成自成體系的美學觀念,在創作和表演藝術上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音樂的民族性是中國音樂生存發展綿延不絕的根本,它的原始基因和歷史傳承使中國音樂永遠充滿生機和活力。
自古以來,中國音樂就不是處于同步自封的狀態,而是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始終向世界敞開博大的胸懷,吸收世界各民族的音樂精髓,以豐富和發展自己。縱觀中外音樂交流的歷史,跨越兩千年的漫長歲月,中國音樂的足跡幾乎遍及所有亞洲國家和地區,最遠甚至到達東羅馬帝國的疆域以及地中海岸凱爾特人和尼德蘭人生活的地方。在歷史的記事簿上,很早就有這方面的記載:西周穆工早在公元前964-963年,就曾帶領龐大的樂隊去西方旅行,并帶回一名外國藝人,這是歷史上一次空前的中外音樂文化交流。盡管這一歷史記載目前有待進一步考證,但這樣的跡象告訴我們,那時就已經開始了中外音樂文化的交流。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外族和外國的音樂在中原地區流行,并與漢民族相互借鑒融合,為后來的隋唐音樂的鼎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隋唐時期更是廣泛吸納各國的音樂、歌舞,與自身的音樂融會貫通,形成了集大成的風格。因此那時的中國音樂內容、曲調非常豐富,風格變幻多姿,如龜茲樂以鼓舞曲為主,節奏性較強,情緒熱烈;西涼樂與清樂卻比較閑雅;而燕樂莊重又華美。它們變化多樣的調式調性、宏偉的結構、復雜的節拍、廣泛的曲目、和諧無比的音響、巧妙的作曲技法、高超的演奏技藝,開創了隋唐音樂的盛世輝煌。明清以降,因為奉行封閉的國策,中外音樂的交流受到阻礙,幾乎陷于停滯的狀態。
首先,音樂是以聲音為表現手段、以聽覺為對象的藝術,因此也被稱為聲音藝術或聽覺藝術。因為音樂是和聲音緊密相連的,聲音是音樂藝術的物質基礎,也是音樂藝術的主要表現手段。音樂藝術的聲音不是隨意發出的,而是人們根據自己一定的思想和審美原則創作而成的,叫做樂音。但它又不是單個獨立的音,而是由一系列根據不同音高排列有序而發展出來的一個整體,即音樂學中所講的樂音體系。在這個有規則的體系中,既有旋律、和聲對位,也有調式、調性、節奏等規則,它們構成了音樂藝術語言美的形式。因此,音樂藝術是以聲音為載體,運用符合美的律動原則和人的審美心理要求而創造的藝術語言。
另外,音樂藝術以抒發情懷為主,所以又稱為情感藝術。音樂主要表現的就是人的豐富情感:它既可以直接地抒發人的內心情志,塑造出特有的音樂藝術形象;也可以采取間接的方式,用音樂的語言來描繪社會生活某一場景或自然景物來抒發人的情志,造成一種音樂藝術特有的意境,塑造出一種特有的音樂藝術形象。它最能傳達人的情感、引發人的情感共鳴。因此我們在欣賞音樂的時候往往會感受到由作品風格而帶來的喜怒哀樂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愉悅身心的作用。音樂雖然不善于直接再現現實的生活場景,但可以利用音樂語言巧妙地描繪,達到—種身臨其境的藝術效果。藝術家們在創作音樂作品時,能充分發揮聲音運動的一般規律,并利用宇宙事物運動的一般共同規律、相似狀態,以音樂語言為手段來描繪客觀社會生活的現象,表達人的內心感情。當音樂作品中的樂音運動形式與所描繪的客觀現實生活的運動形式、人的心理感情活動的運動形式取得某種一致時,那么這時的音樂表現,通過人的心理聯想、通感、共鳴等心理現象,就能具有一定的描繪禮會生活場景、畫面的能力,同時又表達了人的內心感情。
中國音樂詮釋了華夏民族對音樂藝術感知和對生活無盡的美的遐想,充盈著中國人的生命和靈魂,綻放著民族藝術的奪目光彩。
(作者簡介:邢鐵紅,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