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通過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進行分析,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之所在。另外也從中解讀除了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也就是人的本能的社會化,并且是有效的社會化,進而提出并舉例說明本能社會化形成的兩個重要元素,即遺傳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促成。
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 人性本能 有效社會化 遺傳 社會環境 進化
當今社會的教育提倡素質教育,對于素質教育而言也就是人的全面發展。它更為尊崇人自身的價值,提倡創新和發展,摒棄了墨守陳規的教育理念以及經驗主義和本本主義的填鴨式教育。但現如今真正的做到了人的全面發展了嗎?
一、人的全面發展的提出及其內涵
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在教育界曾經把人的全面發展定義為人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在現實社會中,不少人把它等同于人類時間能力的進步與發展,以其物質創造力來權衡人的全面發展的程度。因此,當人類借助其他外力,使自己成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靈之時,就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集中到物質層面的創造上,從而以一種奴隸主或者地主的姿態向大自然拼命索取。遺憾的是,當人們看著自己所創造的那些令人羨慕不已的質財富時,反而出現了一種迷茫的愁苦。尤其是人們在經受到大自然和社會的種種報復而清醒時, “自我認識”、“人的全面發展”等命題,又以新的意義號召著現代人,自我認識,自我發展的呼聲匯成一股新的人本主義浪潮。
二、人的本能在社會活動過程中的形成和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在人性的基礎上進行。人性至今還沒有絕對的定義,都是人的具體社會行動的評價,并沒有上升到理論的層面。從字面意義上懂得,人性應該是指人的屬性。這種屬性不僅含有本質的屬性,也含有非本質的屬性,不僅含有一般的屬性,也應含有特別的屬性。但是,由于世界上其他物質的一切屬性人皆具有,即所謂“萬物皆備于我”[1],照此分析,人的屬性與其他物質的屬性并無多大差別。因此,一般都把人性界定在與動物相區別的屬性,即人的本質屬性。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意義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發:人性是在社會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如果沒有進行社會活動,人與動物只有形體上的區別,而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指出:人類歷史,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就是生產活動和物質生活。為了獲得必需的生活資料,人們必需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2]我把人性定義為人的本能在社會活動過程中的產物,即社會化的產物。人性是人的本能在必定的社會條件下,通過社會活動的過程強化來形成的。
人的本能在社會活動過程中的的結果,常常出現兩個極端。符合社會大眾的行為總被人們視為美好的、至高無上的人性,違背社會意愿亦或者說是對大眾利益不利的行為總被人們視為邪惡的人性。因此,人性的領域常常是兩個極端的對峙:善與惡、愛與恨、誠實與虛偽、無私與貪婪、堅強與軟弱等等,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又把朝好的方面發展者稱為“有人性”,把朝壞的方面發展者稱為“非人性”。人們總盼望人性朝好的一端發展,因此當人進入社會之后,社會總是努力教化每個人,力求使其自然本質遵循著正確的軌道進行良性循環的發展,這也就是就是使人的本能獲得有效社會化。
(一)人的本能是在遺傳過程中形成的
人的本能是遺傳的。猿人時代,它們只能做一些簡單的事情,比如獵取事物,慢慢演化成用石頭生活,逐步演化成現在的可以從事腦力和體力活動的人類社會,這是人類共同祖先所遺傳下來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而逐漸使人類繼承了祖先的優良傳統,摒棄了其中的缺陷。就好比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發展,起初也是因為哲學的盛行,馬克思辯證的繼承和發展了哲學家們的思想,批判了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思想、費爾巴哈形而上學的哲學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為理論基礎,結合中國自身的國情而發展起來的。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等都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為理論基礎而形成的適合中國國情的思想路線。由此而得知在遺傳過程中所形成的人的本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凡是本能都有一種主動顯示的明顯趨向,人的許多愿望便是本能顯示的內在驅動力。人的愿望促使人不斷向外界索取,而社會的發展則給人的愿望的實現創造種種條件和機遇。人的愿望越強烈,本能顯示得越多,人性就越加豐富,人的創造物也就越來越多,社會環境也變得越來越豐富。豐富的社會環境又為人的本能顯示供給越來越豐富的養料。這種過程相互作用并不斷循環著,使人性在自然屬性領域與社會屬性領域結合過程的不斷優化。許多人認為,人性的發展就是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有機結合的過程。換句話說也就是人的本能在遺傳條件下有效社會化的過程。
(二)人的本能是在各種社會環境下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
如果光靠遺傳而形成特定的人性,那便犯下了以偏概全的錯誤了。正是由于人性朝著兩個對峙的極端發展,那么,人性的完善就離不開自然界與社會領域的活動。
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首先是在自然進化過程中實現的,人從動物界裂變出來,本身就經歷了量的積累、質的飛躍。但是人類屬于自然鏈條中的一環,他的發展必須遵守自然規律,與自然的發展保持和諧的狀態,而不是趨之于上的。否則,人類對自然德肆意掠取便會為人類自身的發展設置更多的障礙或者災難性的毀滅。因此,人性的有效社會化,決不能脫離自然環境,也決不能打斷人與自然相連的生物鏈條,要在社會活動過程中盡量保持人的良好的自然本性,與自然界保持和諧的關系。
人的自然稟賦再高,其發展也不能脫離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并在一定程度受著社會環境的束縛,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正因為如此,各種各樣的人性論,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也不管是中國的還是西方的。實際上都是人對自己在社會環境中的本能施展程度的一種價值評判:人自身發展到怎樣的程度才算得上時真正的人。而這種價值評判都是在每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中所作的結論,必定帶著每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的特殊痕跡。因此,要想造就全面發展的人,就必須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有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人的本能才真正獲得有效的社會化,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才能實現真正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史初編》,廣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22頁
[2]歐文選集: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