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法律意識在不斷增強,伴隨的是人們更多的用法律手段解決民事糾紛,這就給司法資源的需求增加了負擔。我國是成文法國家,法官必須依法裁判,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可成文法有其自身的缺陷,即不可能對實踐中所有的問題進行規定。目前,我國經常出現小額商品買賣糾紛訴至法院,而往往在待證事實處于真偽不明時,法官對如何客觀公正地在當事人之間進行證明責任的分配無法可依,這是我國立法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商品買賣糾紛 證明責任分配 證明責任倒置
一、證明責任分配的含義
證明責任的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標準,講事實真偽不明時承受不利的裁判后果的風險,預先在雙方當事人之間進行分配,使各方當事人分別負擔一些事實真偽不明的風險。
二、證明責任分配的重要性
1.證明責任分配對裁判的影響
訴訟的首要目標是公正地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為此必須首先查明案件事實。而司法人員對案件事實的認識,都是通過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以及法庭辯論來完成的,因此證據是查明案件事實的依據。如果在訴訟中,當事人對其所主張提供的證據能夠使法官形成合理的內心確信,法官可以判斷出要件事實的“真偽”, 則可以依據法律、良心、理性作出自由心證裁判。但在案件事實真偽不明時,法院就無法做出主觀確定,但由于我們所貫徹的司法最終解決原則,使法院不能拒絕對民事案件作出裁判。于是,客觀上就需要法院通過“證明責任”這一機制將真偽不明的案件事實擬制成“真”或“偽”并據此作出裁判,可見證明責任對裁判的做出至關重要。
2.證明責任分配對當事人的影響
在訴訟終結時,當待證事實處于真偽不明時,法官將證明責任推向誰,誰就可能面臨舉證不能而承擔敗訴風險,這就直接關乎當事人的切身利益。
所以,證明責任的分配在證明責任理論中處于核心地位,更是貫穿民事訴訟進行的一條主線。證明責任客觀合理地分配,在民事訴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建立完善的證明責任制度,才能有效的指導當事人提供證據,積極地參加訴訟,用法律的手段解決民事糾紛,才能使法官審理案件有法則可依,作出雙方當事人都能夠信服的裁判,有利于裁判的順利執行。
三、淺析我國目前證明責任分配的相關規定
1、《民事訴訟法》對證明責任分配的規定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边@一立法依據在相當長一段時期,被認為是我國民事訴訟證明責任分配的原則,理論界和實務界也普遍存在著“誰主張,誰舉證”的說法。
筆者認為“誰主張,誰舉證”原則作為證明責任分配的一項基本原則,并沒有從實質意義上解決訴訟證明責任的分配問題。因為結合司法實踐中當事人的訴訟主張,我們可將其分為權利主張和事實主張,權利主張又可分為積極的權利主張和消極的權利主張。而對于以上分類,在司法實踐中運用“誰主張,誰舉證”原則來解決訴訟責任分配問題所產生的效果是不同的,甚至可能導致此原則無法正常適用。同時,《民事訴訟法》對證明責任的分配也只是一些比較原則性的規定,其中所說的當事人既可以理解為原告,也可理解為被告,那么相對應的訴訟主張也就包括了原告的訴訟請求以及被告的反駁訴訟請求,這樣一來當待證事實處于真偽不明時,應該由原告還是被告承擔證明責任就顯得極為重要。因此,“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并沒有從實質上解決證明責任分配的情況,有待不斷完善。
2、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對證明責任分配的規定
為了彌補《民事訴訟法》中證明責任分配的缺陷,《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明確了我國民事訴訟法中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規定。《證據規定》第2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
筆者認為該條是對當事人提供證明責任的規定,將證明責任明確為主觀責任和客觀責任,強調了證明責任是當事人承擔的不利訴訟后果,在表述上將“主張\"具體化為“事實主張”,從而排除了“權利主張\",這相對于《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1款的規定而言,顯然是個巨大的進步。但是該規定仍然沒能擺脫《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l款規定的模糊性,成為證明責任分配的原則性條款,只是起到了鼓勵當事人盡可能的提供證據的號召性條款。因為在第1款中提到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并不夠明確。在第2款中所說的“事實主張”究竟是待證事實主張還是雙方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原告提出的事實主張或是被告反駁的事實主張,并不是很明確,還有待完善。
3、實體法中對證明責任分配的相關規定
對于證明責任的分配問題,《民法通則》﹑《合同法》等實體法中的有關條款以及有關的司法解釋就特定情形下應如何進行分配作出了明確規定。例如,《民法通則》第123條規定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本條規定中雖然規定了承擔民事責任,并沒有直接指出此民事責任就是當事人的證明責任,只能作為法官判決案件時一般的雙方當事人權利劃分,仍然比較籠統?!逗贤ā返?18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并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但是,實體法中明文規定證明責任分配的條款屬于少數,大多數情況下仍然需要運用一定的分配標準,去確定應當由哪一方當事人對特定的案件事實負證明責任,所有仍然需要對程序法進行完善。
四、對買賣糾紛中證明責任的分配提出自己的管見
淺析我們國家證明責任分配的規定,可以簡單概括為三個標準:一是“誰主張,誰舉證”;二是《證據規定》中規定的特殊案件的證明責任的分配;三是酌定情況,相當于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依據“誰主張,誰舉證”這個標準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消費者首先證明與商家存在種類物的買賣關系
按照日常生活習慣,顧客購買商品離柜后發現商品存在瑕疵,要主張權利,首先應該證明其與商家存在買賣關系,也是首要任務,并且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原告要進行訴訟,首先要證明與商家存在買賣關系,在此只需要提供相關的買賣發票就可以了。
2、商家有反駁消費者訴訟請求的權利并舉證
商家對于消費者所提出的訴訟請求有反駁的權利,并且反駁對方訴訟請求要提出相關的證據。即在消費者提出本證的時候,商家只需提出反證即可,對商家不做過高要求。
3、消費者對瑕疵商品系商家所售進行證明
筆者認為由消費者對瑕疵商品系商家所售進行證明兩個原因:一是根據“誰主張,誰舉證”原則,消費者要通過訴訟解決這類糾紛,必須要對其提出的訴訟請求進行證明。二是雖然消費者處于弱勢群體,但是我國的證明責任倒置制度中并沒有將此類案件列為其調整的范圍,以致不能直接使用證明責任倒置,當待證事實處于真偽不明時,筆者應該由其承擔敗訴風險。
消費者對瑕疵商品系商家所售進行證明,理想狀態下對其證明的標準應該是達到像種類物買賣合同成立那樣的特定物買賣合同的成立得到證明,事實清楚。在這提到的理想狀態是指假設消費者在商品買賣前后足夠誠信,并且在買賣商品過程中也盡了完全的注意義務。可現實生活中,對種類物買賣糾紛,消費者不可能有足夠的注意義務,因此消費者要證明瑕疵商品系商家所售是很困難的,這將導致案件的事實不清楚。而在事實不清楚的前提下負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可能面臨事實真偽不明時的敗訴風險。所以筆者認為在現實生活中應由消費者來承擔證明瑕疵商品由商家所售,但消費者在此類案件中明顯處于弱勢群體的地位,收集證據相對比較困難,讓消費者承擔敗訴風險的判決顯失公平;考慮到判決結果的影響意義,為了促進訴訟程序的進行,保障商品交易秩序的安全,可以根據民法的公平、公正原則,根據具體案件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使雙方當事人對瑕疵商品的經濟損失各自承擔部分責任。
參考文獻:
[1]張衛平著.民事訴訟法教程[M].法律出版社,2008.10。
[2]羅玉珍,高委,主編.民事證明制度與理論[M].法律出版社,2009.9。
[3]畢玉謙著.民事證明責任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9。
[4]陳界融著.證據法學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吳宏耀,魏曉娜,著.訴訟證明原理[M].法律出版社,2002.4。
[6]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