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難,高一語文教學更難,文科成績提高慢,而語文成績提高尤其慢,這是我多年從事語文教學的切身體會。《語文新課標》指出:“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是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語文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聽說能力”。其中的前提就是語文基礎,如果沒有“基礎”這個前提,那么“提高”便成為空中樓閣,要搞好高一語文教學,就必須做好初中語文教學的銜接工作。學生由初中進入高中,面臨著課程結構變化的挑戰,同時,也面臨著生理上、心理上的轉折和變化的挑戰,其間是平穩順暢過渡,這就是高中教師應把握的“切入點”問題。正確把握高一語文教學的切入點,是學好高中語文乃至其它學科的“金鑰匙”。怎樣把握初中學斷向高中學斷順利過渡的“切入點”呢?
一、心理疏導,培養興趣
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不適應”現象,把握學生心理切入點。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再從初中到高中可謂兩次“斷乳期”,前者謂之生理斷乳期,后者謂之心理斷乳期。較之初中階段,其學習難度、強度、容量有所增大,學習負擔及壓力明顯加重,而且初中到高一新集體,面對的教師是陌生的,對他們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態度等也不熟悉,一旦學習跟不上,就可能在教師身上挑毛病,甚至感覺到遠離了親人與同學、朋友,加之個性與家庭的差異,有些同學也會覺得人與人之間冷漠了,疏遠了,進而出現注意了不能集中,難以入眠等各種問題,特別是社交能力差得學生這時候特別容易受人際關系的影響。導致自我評價偏低等等。尤其高中語文教材中抽象邏輯思維的內容增加,抽象程度增高,從具體到抽象的不同定位,必然提高了對學生的要求,新生與他們的新任課教師之間有一個雙向適應的過程,面對一種教學方式轉向另一種教學方式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陣痛”,這時高一新生感到很不適應的一個重要因素,厭學情緒便油然而生,因此,做好高一新生心理疏導,培養學習興趣顯得至關重要。首先,要做好深入細致的心理調查研究,摸清底子,了解對象,對癥下藥。次之,以人為本,創造科學的育人環境,多鼓勵少批評,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平穩過渡。其三,在不斷改進教法的同時,加強學法指導,幫助學生排憂解惑。其四,多管齊下,用博愛撫慰學生。其五,建立健全心理咨詢機構或教研組。其六,借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正確樹立“三觀”。
二、融會貫通,溫故知新
高一語文教師只有熟悉初中語文教材,方能準確把握高一語文教學的切入點。現行初中語文新編教材,系統介紹了拼音、文字、標點、詞匯、語法和修辭等基礎知識,還設置34個作文訓練、9個聽說訓練和23個語文活動,內容全面,實用性強。每冊附錄里還專門介紹了各種主要文體的一般常識和閱讀方法。高一教師應將初中教材的有關內容進行分類整理,結合高中必修教材分項列出對應的知識體系和訓練序列,恰當安排銜接計劃。例如必修二的表達與交流中,強調了“抓住景物特征”、“注意觀察點”和“須有明確的立意”。與此對應的內容,在初中一冊《作文訓練》中有《觀察細致才能寫得具體》的知識短文,并且指出隨觀察位置的不同,可分為“定點觀察”、“動點觀察”、“散點觀察”。又在初中二冊的附錄中有《課外練筆》,要求寫觀察記錄,并提供例文,以作借鑒。這樣把高、初中有關觀察的知識集中在一起進行訓練,銜接自然,溫故知新,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三、著眼基礎,循序漸進
在高一語文教學中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把握基礎知識作為切入點。高一必修教材中有記敘文、議論文和散文單元,能與之對應銜接的有初中二冊的記敘文、散文,初中四冊的議論文。在單元教學中,要求學生結合初中相關單元的知識內容,了解每一種文體的特點和閱讀的規律。在具體操作中,要在學生獨立研讀課文的基礎上把握課文內容,分清文章層次,理清作者思路,明確中心意思,領會寫作意圖,評價內容和寫法。由學生分析綜合,歸納概括,互相研討。教師根據情況,適時引導,教會方法,不把結論直接告訴學生,由學生自己下結論,如有不妥,教師糾正。例如必修三四中,介紹論點和論據的知識就比初中教材深刻些。教學中結合初中四冊《議論文的閱讀》,可以在學生認真研讀上篇目后,提出一個口頭作文練習。
事實證明,初中教材的一些基礎知識,由于受年齡、知識水平等局限,學生未必完全明白,進入高中后要求學生回過頭認真研讀,居高臨下,融會貫通,定有新的收獲。強化思維訓練,培養語文能力。在思維訓練的過程中注意培養能力。分析、綜合是思維的過程,概括是思維的基礎,培養概括力又是語文能力的基礎。在日常生活中的聽說讀寫,說和寫要有明確的中心,聽和讀要了解其說和寫得意圖,表明自己的觀點,明確對方的意圖,都必須概括。只有概括,才能見物知類,觸類旁通,實現知識和技能的遷移。另外,在思維訓練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培養思維品質。即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比如對詞語的深刻理解就要注意語境,離開語境理解詞語,就是靜止的、簡單的、表層的,注意語境的多方面因素,才能理解到詞語是動態的、綜合多種因素的、深層次的。在這樣的分析、綜合過程中,也就培養了思維品質,訓練的能力也就有綜合性。再如在閱讀課文方面,初中只要求“感知”課文內容,而高中則要求學生“把握”課文內容。這種從“感知”課文內容到“把握”課文內容的訓練過程,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由經驗型到理論型的軌跡。高中階段的教學銜接工作做得好,這個轉變就好,對教學就有利。
四、完善學段銜接,培養學習習慣
學生上高中以后,課業負擔加重,難度加大,視語文的讀寫為“苦差事”。這種不健康的狀況,促使我們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觸發學習動機,變被動為主動;培養學習興趣,變厭學為樂學;鍛煉意志,變怠惰為勤奮;激發情感,變厭惡為喜好;塑造性格,變脆弱為堅強。這就要求我們改進教學方法,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活動,引導學生獨立研讀文章,開展課堂討論,形成一個勤奮好學的良好氛圍。這里要特別提起的是培養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問題。《語文新課標》在讀寫聽說四個方面,分別提出了“培養默讀習慣”、“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初步養成修改文章的習慣”、“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養成專心聽講的習慣”、“養成有禮貌說話的習慣”。這些習慣,還有部分學生尚為完全養成,高中階段還要加強培養,并改正不良習慣,力求完善初高中的學段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