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社會發展的逐步深入,新生代農民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是否能夠很好的融入到城市,以及融入過程自身的主觀幸福感提升,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本文通過對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中心理因素分析,提出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的對策。以期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支持。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 幸福感 和諧社會
新生代農民工作為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特殊群體。其社會處境已引起普遍關注。深入了解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中的幸福感,探討其幸福感與城市融入中的關系,對促進城市融入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什么是幸福感?
“幸福就是人的根本性需求得到滿足后的一種心理體驗。幸福感是由人們所具備的客觀條件以及人們的需求價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個體對自身存在與發展狀況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是滿意感、快樂感和價值感的有機統一。”[1]
新生代農民工的幸福感研究, 并不完全是為追求幸福感的無限提升,而是力求通過幸福感來衡量新生代農民工的主觀生活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進而調整政策取向,以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社會的良性運行。
二、心理因素是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中幸福感提升的決定因素
新生代農民工,不但是城市化進程的有力推動者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積極構建者,更應是城市化進程與和諧社會的成果受益者。在現階段我國正高速推進的城市化的進程中,我們必須意識到能否有效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不僅關系到我國城市化進程快慢,更直接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心理因素是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中幸福感的決定因素。由于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水平低,加之他們的社會關系網絡大部分不在城市,導致新生代農民工自身自信不足。他們既渴望擁有自尊和自信,又不得不對城市居民的歧視選擇忍耐和包容。由于制度設計的缺陷他們被邊緣在城市的社會保障體系之外,因此他們對城市沒有認同感、歸屬感,缺乏主人翁意識,認為自己是生活在“城里人的城市”,自己只是暫住或這個城市的一個過客。總之他們生活在相對不幸福的狀態之中。這種相對不幸福極易誘發心理問題,影響新生代農民工的身心健康,影響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三、和諧社會下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中幸福感的對策
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體制并未從根本上發生改變,城鄉發展嚴重失衡,城鄉收入差距過分懸殊。導致新生代農民工沒有幸福感或幸福感不強。要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中的幸福感,應當有一個長遠的、逐步的、全面考慮的規劃。筆者擬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出對策:
(一)加強制度保障
制度是根本性的問題。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中的幸福感,首先應改革長期束縛農民工的身份戶籍制度。當前我國所適用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 形成的“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兩種不同戶籍, 這樣就使我國鮮明的劃分為城市社會和農村社會。我國戶籍制度附加了許多政治的、經濟的、福利的功能,這樣就造成了城市戶籍和農村戶籍在很多方面的不公平。新生代農民工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使其不能享受與城市戶籍同等的福利待遇, 加上長期以來城市戶籍效應下形成的城里人對其心理認知的慣性,在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一部分城里人對農民工表現出冷落和歧視的態度,嚴重阻礙了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社會。“如果瞧不起、敵視別人,可能還只是一個心理的問題,但假如將某種‘瞧不起’試圖通過某種規則和制度確定下來,那將是一個社會的公正問題了,就如上世紀美國種族歧視嚴重時期公交上劃出的‘黑人專屬區’。”[2]因此,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中的幸福感首當其沖的就應該打破多年來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
(二)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中幸福感的社會環境
首先,政府機關及相關組織應為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中幸福感的提升提供各種支持和服務。如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有效實用的職業技能培訓;積極組織新生代農民工和城里人相互溝通交流的活動;加強電視、報紙等大眾傳媒對農民工生活的正面宣傳,提升農民工的社會地位。
其次,城里人自身也要從心理上接納農民工,與農民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幫助。認識到農民工進城是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需要,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未來也將一直居住在城市。認識到只有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幫助才能彼此都享有理想的幸福生活,才能共同構建和諧社會。
最后,要調動志愿者團體、非政府機構等多種社會力量,幫助農民工順利實現城市化,使他們從自身了解和遵守城市規章制度,真正把自己看成是城市中的一分子,盡快順利地融入城市生活。
(三)依靠新生代農民工的自身努力
新生代農民工要融入城市社會,除制度政策、外部環境外,最大障礙就是其自身。農民工應從自身提高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以適應城市生活。
他們要從各種傳媒渠道多增加對城市的了解,要重視從心理方面適應城市生活。如積極主動的了解城市規則、城市文化;嘗試用城里人的視角去認識和分析所遇到的人和事等。揚棄在農村生產生活中形成的思想觀念,以寬容的心態對待城市主流文化和市民,主動擴大社會交往,積極參加社區、工會組織的各種活動,建立比較融洽的人際關系,從自身增強對城市居民群體的歸屬感,盡快實現由農民到新“市民”的轉變。
四、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幸福感、構建和諧社會
在現代文明國家,人民幸福是一個國家的最終追求。當前,我們國家正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黨的領導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它要求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最終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當然也包含了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中的幸福感提升。
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幸福感體現了發展成果與人民共享的理念,不但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而且也關乎社會和諧。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當前,我們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當務之急,是建立健全相關制度,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幸福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袁凌新.幸福與國民幸福指數[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7.6
[2]唐斌.“雙重邊緣人”.城市農民工自我認同的形成及社會影響[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2卷.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