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哲學與經濟學并沒有一條明顯的界限。哲學的“問題”可以從經濟學問題中去尋求,而經濟學問題需要上升到哲學高度,才能揭示出其內在本質并找到根本性的解決路徑。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發展和創新必須基于馬克思理論的本性,理解在經濟生活中的“現實的人”。
關鍵詞:勞動異化 現實的人 哲學價值導向
在1844年,馬克思完成了對宗教的批判而轉向對現實生活世界的政治批判,開始研究資本主義現實世界中的勞動異化現象。馬克思通過研究認為,國民經濟學探討的只是單純的經濟,不關心經濟對社會和人的發展影響,也沒有把經濟問題升華到哲學的高度來分析,對社會的經濟問題缺少哲學觀點。自此馬克思力求把經濟問題與人、生產勞動和社會歷史發展相結合起來,從社會歷史的根本結構和發展規律上對經濟問題進行哲學思考,實現哲學與經濟學的深層次結合,顯示了馬克思嚴謹的理論思維邏輯性與科學性。可以說馬克思用唯物史觀推動了經濟學革命。
哲學是時代的精華,其基本特征是批判與反思。而作為哲學理論創新動力的批判性突出的表現就是“前提批判”,即以否定性的思維方式去反思各種知識或理論的邏輯前提,以揭示知識或理論的前提所蘊涵的更深層次的前提或價值取向。從國民經濟學出發,馬克思揭示了私有財產是國民經濟學的基礎:“私有財產是一個事實,國民經濟學對此沒有說明理由,但是,這個事實是國民經濟學的基礎”。 [1]
在1847年出版的《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批判蒲魯東以抽象的哲學范疇及邏輯體系涵蓋經濟現實的企圖,并進一步把歷史唯物主義方法作為經濟學研究的哲學指導方法。馬克思超越了經濟學實證分析中純粹的表象描述,超越了純思辨的抽象論證,從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中發現了剩余價值,實現了經濟學革命。具體來講,馬克思分析經濟問題的哲學方法主要體現為:(1)運用矛盾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作為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來源的由抽象勞動與具體勞動構成的勞動二重性,進一步揭示了作為歷史內在本質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運用“從抽象到具體”的研究方法,從勞動與商品出發,具體再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 [2]運用否定之否定的分析方法,闡釋了“既不同于資本主義前的各社會形態又不同于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的資產階級社會的一般特征”及其發展規律;[3]運用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分析方法,解釋了“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中的相互關系決定的”,取決于“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內部的結構”的經濟范疇及其先后次序。[4](2)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結構分析方法,剖析了由生產力結構、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與意識結構等構成的人類社會的縱向結構與整體性;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分析方法,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五種經濟社會形態的更替。
馬克思十分注重對經濟問題設置哲學價值導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經濟問題的哲學價值導向。馬克思在展開經濟學研究時,首先對他當時面臨的國民經濟學進行反思。通過反思,馬克思認識到國民經濟學之最大局限,就是它從私有財產的事實出發,只考察經濟事實的經濟學意義,而忽視其“人”的意義,缺乏應有的人文關懷。與國民經濟學相反,馬克思用哲學的頭腦與方法思考問題,把“人本”理念引入經濟學,既從徹底的革命人道主義出發,明確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壓抑人的個性發展的現實,又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出發,論證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實現每個人平等、自由和全面發展的歷史必然性,明確把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人類社會發展所追求的一個根本的理想價值目標。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哲學價值導向,貫穿于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的始終。在“對人的漠不關心”的政治經濟學所關注的物質世界之外還有一個人的世界,并且這個“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馬克思通過對作為造成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的異化勞動的深刻剖析,批判了“國民經濟學以不考察工人(即勞動)同產品的直接關系來掩蓋勞動本質的異化”。 馬克思通過批判國民經濟學,完成了批判塵世中的自我異化的任務,力圖追求幸福、自由、每個人的全面發展這些人類的偉大理想,其消除人的異化、使人獲得解放和全面發展的經濟學研究的價值主題清晰的呈現出來。對此,馬克思曾明確的表達了自己的價值觀:“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質據為已有”,并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導向在這里突出的體現為對自由個性的追求。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對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它使每個人處在特定的職業分工中,這必將使人的能力畸形發展,會導致人的全面異化。另一方面,商品經濟及市場機制也促進著社會財富的增長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而能為個人能力的充分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張性也使交往具有普遍性,使個人沖破地域、民族和職業局限,吸收世界成果來發展和豐富自己;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的發展必將增加勞動者全面發展個人能力的自由時間;商品經濟把人的理性和能力突出出來,并使人的理性和能力之地位得以確立。
馬克思開辟的經濟哲學道路具有重要的當代啟示。在當代中國,只有實現哲學與經濟學的結合,才能既避免經濟研究中的片面化,也有利于破解現階段出現的各種“中國問題”。
當前一些經濟學家看待經濟問題的一個重大缺陷,就是往往更多地僅從經濟角度考察和研究經濟問題,而沒有自覺地把經濟問題提到哲學上的“人”的層面來考察。 比如,關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它絕不僅僅是一種經濟行為,也絕不僅僅是打破舊體制的障礙機制,建立加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相應機制,它同時也是人的解放和發展的過程。在對待勞動問題上,一些經濟學家往往多關心勞動創造財富而不大注重勞動者的基本權利,結果導致了改革開放30多年來勞動者做出很大貢獻但卻做出了巨大犧牲。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上講,我們應特別注重勞動者的基本權利,提高勞動者的地位,在經濟活動中確立勞動本位論;把資本問題提高到哲學上的“人”的層面來考慮,要尊重資本運作的邏輯,合理規范資本。這樣才可以更好的解決現階段出現的各種“中國問題”。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頁
[2]《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頁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頁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