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我們于歷史書中很少能看到女性出場。因為在政治、經濟及戰爭領域,女性的參與較少或極少。可是在形形色色的媒介中,女性卻頻頻亮相。女性往往是媒介創作、描繪和表現的主要對象。那么是否可以說,在媒介領域,由于女性的頻頻出場,女性就與男性取得了平等的地位?從古至今,社會總是以某種標尺類型化地規定美女形象,尤其是當今令人眼花繚亂的社會媒介。對于生活在多媒體的社會語境中的現代人而言,歷來媒介對于美女形象建構出的刻板印象,所反映出的性別陳規和性別歧視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社會認知和生活。
關鍵詞:美女 媒介 形象建構 刻板印象 性別歧視 男權社會
一、引言
當今社會,媒介作為一種有效的社會控制手段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影響著社會大眾。而美女作為各種傳播媒介中最為突出的藝術表現形象對于個體的生活和社會機制的運作都有著直接的影響。
二、當今媒介對美女類型化的建構
各種媒介都注重表現女性美,但是不同的社會性別觀念,對女性美有著截然不同的定義和表現。
一位作家于2001年在中國的《作家》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杭州美女地圖》的散文。【1】文章認為,杭州美女是杭州的一個品牌形象,“杭州的城市規模和消費水平也決定了美女的需求量”,因此,作為作家他有義務用文字對旅游者加以引導、指點、推銷。文章一出,引來叫好聲一片,還有不少人實地去杭州考察美女。美女在新聞報道、電視電影、廣播、雜志等等形形色色的媒介中的形象不同程度的帶有對社會性別的假想和期望,對于美女形象的建構與呈現極大的規約著社會大眾對于性別觀念的認識和理解。
當今媒介對于美女的形象建構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首先是賢妻良母型美女,即被大眾傳媒定義為妻子、母親的家庭角色的美女。這一類型美女總是扮演著從情感和心理上都只是局限在支持丈夫和子女的角色。即我們常在電視劇中聽到的臺詞是:“女人的本分事生兒育女,伺候丈夫。”傳媒顯然更強調她們為人妻、為人母的功能性存在。此時,男性自身對女性的心理要求壓倒了女性的主體性。表面上看,女性好像恪盡職守,在盡自己的“本分”,但實際上卻被剝奪了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所應有的獨立人格。【2】
其次是:女強人型美女。這種類型的女性因為接受過高等教育,有獨立的思想和性格,希望在社會中最大限度的實現自我。但是在男權話語體系中,男性才是公共領域的主人,女性妄圖踏入公共領域,便是對男權的僭越和對傳統女性角色的背叛。所以在公共話語中,溫柔嬌弱、賢妻良母型的美女才被肯定,而“女強人”則在某種程度上被媒介賦予了諷刺的貶義色彩。比如時下媒介流行的話:人有三種,男人、女人和女強人。言下之意是,但凡是女強人必定是以犧牲家庭、愛情幸福為代價才換來的事業的成功,這樣的女人必定沒有女人味,是披著美女外衣的男人,是怪物。這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男權社會對于女性性別角色的控制。而媒介則是男權社會、傳統的傀儡,衛道士和代言人,職業型美女被絕對符號化了。
最后一種美女類型則是被保護的寵物型美女。這種類型美女是最常見,也是最典型的美女標準,電影電視中衣著性感、嬌羞的美女向強壯男性不時地發出求愛、渴望被保護、被救贖的信號。顯然媒介對于這類女性的刻畫并未展示當今女性健康積極向上的風采,也未吸收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各個層面的全面成就和貢獻,只是膚淺的以諂媚的心態討好吸引被動接受信息的,對美女一直存在刻板印象的傳統大眾。
三、當今媒介的責任
傳播學者蓋爾塔奇曼的“反映假設理論”曾就大眾媒介對女性形象的選擇性建構做出過這樣的解釋:“受眾是媒介運轉的必備條件,為吸引盡可能多的受眾,媒介必須反映社會價值標準。在這一假設指導下,大眾媒介選擇反映社會中居主導地位的社會價值標準,將社會狀況“象征性的表現”出來。” 【3】這意味著,大眾傳媒在表達某些的 “真實”的同時,必然掩蓋了另外一些存在的“真實”,從而導致一種 “象征性的殲滅”。而在這一過程中,媒介所體現出的性別陳規經過再生產最終強化了傳統文化中已然形成的不平等的男女關系。政治評論家李普曼認為,所有影像中最微妙和最有普遍意義的是創造和保持固定的成見的儲存物。在我們觀察世界以前,已經有人告訴我們世界是什么樣子了。對于大多數事物,我們是先想象它們,再經歷它們。如果不是教育使我們已敏銳的意識到這一點的話,那么這些先入之見會深深的支配整個直覺過程。【4】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刻板印象通常通過兩種渠道形成:其一是直接和某些社會群體或群體中的某些個人接觸,然后將其特點概括化和固定化;其二是以間接方式獲得,諸如別人接受、傳媒描述等等。在美女的刻板印象形成的過程中,當今影響力越來越大的大眾媒介對美女的類型化建構毫無疑問起到了推波助瀾,甚至是啟蒙的作用。它對社會文化傳統、社會價值觀念、社會道德準則和社會榜樣的傳播對廣大受眾具有潛移默化的長遠影響。由此可見,媒介的社會責任任重而道遠。如若沒有這一意識,其危害是廣泛長遠而不堪設想的。
四、結語
傳播媒介中的美女究竟是人還是物,這反映了不同的性別觀念。如果美女散發出的不是生命的力度,不是內在的氣質,而只是柔弱嬌媚的外表和依附于男人的“內人”時,那么美女就只是供人觀賞、取樂,服務于男性的寵物。寵物可以受到極佳的待遇,但是,寵物不是人,不能自主決定自己的命運。如若媒介僅僅是停留在一味對大眾的諂媚而缺少對社會性別的思考和研究,依然沉浸在陳舊性別觀念之中不能自拔的話,那么我們將不可避免的看到更多受眾代替媒介接受慘痛的懲罰。
參考文獻:
[1]王周生,贊美的背后——《杭州美女地圖》、社會性別話語及其他[J].鄂州大學學報,2002,(02).
[2]范志忠,新時期中國女性電影的文化闡釋與批評[J].香港:中國傳媒報告,2005,(1).
[3]潘知常,林瑋.傳媒批判理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260.
[4][美]沃爾特李普曼(著),林姍(譯).輿論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