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是通過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閱讀訓練,從而提高閱讀能力的教學活動,同時還兼有豐富的人文知識、培養認識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養美感、提高寫作能力的功能,是一種綜合性的訓練。
早在1978年,呂叔湘先生就批評語文教學“少、慢、差、費 ”, 即閱讀數量太少、閱讀速度太慢、閱讀效率太差、閱讀時間太浪費。盡管近二十幾年來,企圖改進的見解與實踐不少,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整體效果難如人意,因此有必要對閱讀教學低效率的現象進行一番認真而深入的剖析,找出制約語文閱讀教學的因素,明確改進的方向,提高閱讀教學質量。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努力讓閱讀之花盛開在學生的精神家園。
一、閱讀教學需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閱讀是讀者語言、心理、文化綜合反映的過程。讀者通過復雜的語言活動,把文本的外在語言轉化為大腦的內部語言,而這一轉化過程還伴隨著復雜的心智活動和情感活動。因此閱讀教學必須引進必要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使他們由單純接受知識的容器變為積極知識的探究者。
閱讀教學貴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逐漸形成閱讀能力。閱讀教學僅僅依靠教師逐句講解,沒有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既不足以培養學生欣賞文學的能力,也不足以訓練學生寫作文章的技能。因此,閱讀教學應當激勵學生發揮想象力,悟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夠真正領會它。假如只看見徒有跡象的死板的符號,怎么能夠激勵學生領會作者的意旨呢?死盯著文字而不能從文字中看出一幅圖畫來,學生就感受不到閱讀應有的愉快,更談不上如何激勵學生主動學習。
二、閱讀需要原型喚醒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讓學生形成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原型就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是閱讀的儲備狀態。閱讀應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體驗、情感喚醒,讓其充分融合到對文章的閱讀,對文章的理解中,這就要求閱讀教學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個體存在狀況,要能把學生閱讀的內因充分調動起來,把學生頭腦中的原型由準備狀態激化為進行狀態,讓學生對文章產生親切感,從而渴望閱讀文章,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文章這個外因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對學生產生作用。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可用如下辦法:
1.情境假設。就是讓學生在閱讀前進入閱讀的準備狀態,在情境中產生閱讀期待。在閱讀《空城計》一文時,可為學生設計這樣的情景,你是一國統帥,駐守在重要的城市,而你身邊只剩一些老弱病殘、毫無抗爭之力的士兵。這個時候,突然他國強大的軍隊兵臨城下,這個軍隊的統帥和你彼此都非常了解,面對如此十萬火急的情勢,你將如何勝出。這樣就把學生帶進兩軍即將激戰對壘,必將你死我活的戰場,學生思考著進入《空城計》一文才能真切地了解諸葛亮的大智大勇、有膽有謀的偉大品格。其實很多時候,語文閱讀都要為學生提供情境,學生才能更好地理會文章的內容,因為學生的經歷是不夠豐富的,而假設除了帶給學生更大的想象空間外,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一種閱歷,這對學生的閱讀彌足珍貴。
2.經驗回顧。喚醒學生的經驗,在閱讀教學中非常重要,因為沒有喚醒就不能進入,不能進入就不能共鳴,沒有共鳴就不曾閱讀。在閱讀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我先讓學生回想被烈日暴曬,被暴雨淋過的經歷,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結果學生談得非常精彩。而閱讀文章時也就對文中祥子在烈日下“腳底如踩爛泥”的感覺,在暴雨中“不能抬頭,不能睜眼,不能邁步,不能呼吸”的感覺有更深層的了解。閱讀的對象一旦與學生的經歷產生碰撞,并融入學生的經歷之中,閱讀也就事半功倍了。
三、閱讀教學應強調學生的舉三反一能力
我們通常說要舉一反三,這是強調思維的發散性特點。由一知三,這是典型的演繹推理,是要求學生觸類旁通。而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不妨在強調舉一反三的同時,關注一下舉三反一的問題。我記得在與學生閱讀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時候,文中寫到“我”若瑟夫對于勒叔叔充滿同情而不象他的父母那樣冷酷自私。這個時候就有學生想到還有不少的文章中也寫到“孩子”,學生歸納起來有《皇帝的新裝》中說實話的孩子;有《孔乙己》中溫酒的“小伙計”;有《故鄉》中的宏兒、水生等等,問題來了:為什么許多作家都在文章中寫到孩子呢?學生們帶著這個問題去思考研究,得出的結論有:孩子和成人形成對照;孩子是將來的成人,作家在關注孩子的成長問題;孩子代表未來,作家把現實的希望寄托在未來等等。雖然這只是很小的發現,但這畢竟是學生的自主發現。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動地根據閱讀的個體歸納分析出一些帶有共性的問題,這不能不說是學生閱讀水平提高的標志。當然閱讀中值得去舉三反一的地方太多太多,諸如對各種文體的文章的類特征的歸納;對優美散文的語言歸納;對感人文章的精神本質的歸納……
閱讀就是要學生“耳濡目染,不學以能”,不論是走進學生的期待視野,還是強調舉三反一,還是關注學生的閱讀原型,都是為了通過閱讀讓學生的精神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凈化,心靈得以撫慰,這是語文義不容辭的責任。語文新課程正張顯人文關懷的旗幟向我們走來,我們就應積極探索,努力實踐,而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讓閱讀之花始終盛開在學生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