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雇傭關系日漸增多,對司法實踐形成了一定挑戰。我國的司法解釋對雇傭關系的相關問題做了規定,但還不夠具體,仍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本文就雇傭關系中的人身損害賠償歸責原則和不同情況下的雇主責任等相關問題做進一步的闡明論述。
關鍵詞:雇傭關系 損害賠償 賠償原則 雇主責任
我國目前法律規定且經常涉及的雇傭關系糾紛中的損害賠償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雇主損害賠償糾紛,另一種是雇員受害賠償糾紛。雇傭關系糾紛中的損害賠償民事責任存在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合。
一、我國的侵權行為劃分
我國法律目前規定的侵權行為可以分為:一般侵權行為和特殊侵權行為。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在過錯責任下,對一般侵權責任行為實行“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受害人有義務舉出相應證據表明加害人主觀上有過錯,以保障其主張得到支持。加害人過錯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賠償責任的范圍。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時,第三人的過錯和受害人的過錯對責任的承擔有重要影響。如果第三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即構成共同過錯,應由共同加害人按過錯大小分擔民事責任,且是連帶責任。如果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則構成混合過錯,依法可以減輕加害人的民事責任;
特殊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有兩個:一是無過錯責任原則,二是過錯推定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當事人實施了加害行為雖然其主觀上無過錯,但根據法律規定仍應承但責任的歸責原則。過錯推定原則是指如果被告不能證明自己對損害結果的發生不存在過錯,就依法推定其存在過錯,應對損害結果承擔民事責任,實際上就是將過錯責任的證明責任歸于被告實行舉證倒置。
二、雇傭關系中的賠償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把雇傭關系糾紛中的損害賠償納入“特殊侵權糾紛”部分。由此可見,我國已把雇傭關系糾紛中的損害賠償民事責任歸入特殊侵權行為責任中來了。
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雇主承擔后可以向雇員追償。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受到人身損害的,雇主就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雇主賠償后可向第三人追償。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受到人身損害的,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雇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但屬《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不適用前述規定。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存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受人身損害的勞動者或者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訴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地支持。
當雇主是自然人或雖是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但雇員并未成為其成員時,對于雇主而言,只要雇員在執行職務中,即在完成雇主交給的工作任務中造成第三人損害時,雇主應對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雇員有過錯時,雇主賠償后再通過內部管理制度或簽有的合同向雇員追償;對于雇員來講,只要雇員在完成雇主所交付的工作任務過程中,使自己遭受損害,雇主也應承擔民事責任;如果第三人或雇員對造成的損害存在過失,則按照《民法通則》第131條的規定:“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碑斎?,如果有證據證明損害是第三人或雇員故意造成的,雇主可免責。
當雇主是法人、個體經濟組織,并且雇員成為其成員時,應遵循《勞動法》的規定來處理雇傭關系糾紛中的損害賠償。根據《勞動法》的規定,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非企業法人組織只要與勞動者形成了勞動關系,解決他們之間的爭議就應適用《勞動法》的規定。因為此時的雇主已符合《勞動法》規定的“用人單位”的主體要件,雇員作為勞動者為雇主提供有償勞動,雇傭關系實際是勞動關系。
三、雇傭關系糾紛中的損害賠償責任原則
在雇傭關系糾紛中的損害賠償,雇主承擔民事責任既不能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也不能適用過錯推定原則。若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原告就必須舉出被告對造成自己損害有過錯的證據;若適用過錯推定原則,雇主只要舉出自己對造成雇員或第三人損害沒有過錯的證據,就可不承擔責任。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原告很難舉出有效證據證明雇主存在過錯,在實踐中不利于保護雇員的權利。而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雇主往往處于優勢地位,利用其所控制的資源很容易找出證據證明雇員的“過錯”,基于社會公平正義和有效保護受害人利益的目的,顯然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是不行的。
如果在雇傭關系糾紛中的損害賠償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只要求原告舉出雇傭關系存在的證據和自己受損害提事實就可,而無須證明雇主是否對原告的損害有無過錯,即可讓雇主承擔民事責任,這是符合《勞動法》和《合同法》立法精神的;也是符合社會公平正義和有效保護受害人利益的要求的。如果第三人或雇員對自己的損害有過失,則依據《民法通則》第131條規定,讓第三人或雇員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如果雇主有證據證明損害是由第三人或者其雇員故意造成的,雇主則可依法免責。使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處理雇傭關系糾紛中的損害賠償是符合我國的社會發展和實際的。
參考文獻:
[1]董保華. 勞動關系調整的法律機制[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
[2]胡敦麟. 雇主賠償責任探析[J]. 律師世界,2002,(3).
[3]郭明瑞,王軼. 合同法新論[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4]梁慧星主編. 民商法論叢(第22卷)[M].香港:金橋文化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2002.
[5]史尚寬. 債法各論[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