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課程標準》以來,一直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全體發展,主動發展。然而現實閱讀教學中存在著的教師牽著學生走、教師包辦代替等弊端嚴重地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致使學生缺乏思維訓練,缺乏能力訓練,最終是越教越糊涂。為此,在教學中,正確擺正教與學的關系,確保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顯得尤為重要。
一、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學生的發展,要在適當的環境、適當的氣氛中進行,教師要努力創造這種環境、氣氛。首先要努力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喜歡你,進而喜歡語文課,即讓學生“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其次,在課堂上營造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討論、自由爭辯的氣氛,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學生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輕松愉快地用語言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在相互交流的實踐中學習語言,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如教學《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課時,我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即先讓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能懂的地方畫上“√”,讀不懂的地方或產生疑問的地方畫上“?”,再將疑問在小組內交流解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再通過組與組之間去解決,最后解決不了的,提交班上討論,教師適時指導。這樣,既對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進行了大膽地沖擊,又讓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和諧的氣氛和濃厚的興趣中得到了提升。
二、鼓勵質疑,主動探索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中由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是訓練思維的基本策略。但問題是由教師提出還是讓學生去發現,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南充市五星小學的張霞老師在教《曼谷的小象》一文時明確提出:讀書要自己閱讀,自己發現問題,不要等老師提出問題你來回答。結果學生接觸課文就提出了:“小象為什么那么聰明乖巧?”課文中為什么三次寫到阿玲姑娘微笑?”,“小象聰明乖巧說明了什么?”等十三個問題,張老師則抓住這些問題組織教學,上了一堂十分生動有趣的課。實踐證明:讓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問題比老師主動設計的問題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重要的是它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等待教師傳授,消除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轉為主動探索者,把學習的潛能都充分挖掘出來。正如葉老所說:“上課之時主動求知,主動練,不徒坐聽教師講說。”
三、強化指導,培養能力
“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用,授人以漁,于終身受用無窮。”“好的教師不是奉送真理,而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真理。”為此,教師只有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并能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有效地學習才能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其從“學會”到“學會”的轉化。就方法而言,學法指導一般有:注重學法過程,概括學法;教師典型示范,展示學法;舉一反三,遷移學法;緊扣教材特點,指點學法等。就內容而言,有這樣預習、識字、解詞、概括段意和主要內容,歸納中心思想,體會文章思想感情諸多方面的學習方法。不論是哪方面都應該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然后深化練習,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最后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如教學《林海》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時,先在學習“嶺”這部分中教給學生“抓住重點——品讀句子——體會感情”的方法,然后放手讓學生運用學法自學,后面的“林”、“花”、“聯想”部分,學生能很快地領悟到作者要表達的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
四、敢于創新,活躍思維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實施《課程標準》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實施主體式教學的主要內容。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是語文訓練過程的創新,是有助于提高讀寫能力的創新。其特點是憑借課文,緊扣教材,展開想象,激活思維,推動聯想。如教學李白詩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有學生提出疑問:“老師,詩人不用升起來的(升)字,而用產生的(生)字,為什么?我認為前一個(升)字更好說明紫煙在由內升起,有動感,又具體形象。”我首先表揚了這個敢于向詩人挑戰的同學,然而說明詩人不用(升)字而用(生)字的原因,使學生在推敲詩人用字方面表情達意的訓練。
當然,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決不能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這是一種辯證統一關系。如果沒有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的主導作用必將變成主講、主問,而不是真正的主導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