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隨著教學改革如火如荼的開展,我校在構建道德課堂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我在期間也一試身手,摸索了一些做法,現與同仁做如下分享。
1. 重視課堂“導入”
導入是課堂的重要一環,有人說:好的導入等于課堂成功了一半。確實好的導入可以振作學生飽滿的精神,可以激發學生旺盛的求知欲,為課堂教學打下很好的鋪墊,因而我上課伊始多用展示圖片、資料、或引名言、或講小故事、或高歌一曲等獨具匠心的方式引入課堂學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我在教《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文時,就先唱這首歌,一下將學生引到了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中 。
2.重視課堂“還權”
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信任學生們的學習能力,不包辦他們的學習,我在語文課堂上就是讓學生盡情讀、讓學生盡情說、讓學生盡情議、讓學生盡情寫、讓學生充分交流展示,我只是給他們搭建學習平臺,讓他們去學習,起一個點撥者、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因為他們是學習的主人,學習的體驗者、快樂的分享者。如我在教《愛蓮說》一文時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沒有足夠的信任,就大講特講本文寫蓮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其實這些學生已經明白,無須多講。只要讓學生討論蓮有哪些特點,學生就會很快悟出這也是君子的特點,因為在文中不難看出蓮即君子。且學生也會根據以往的讀書經驗推測出來,而本文的寫作意圖也就不言而喻了:即做像蓮那樣的君子:出淤泥而不染。這樣可以騰出大量時間讓學生自主讀書、討論、品味課文的其它內涵和美。
3.重視“導學法”
導學法的靈魂是老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我積極響應新鄭市倡導的導學法,轉變師生的角色,重視教師引導,依據課文設計了許多小問題,由淺入深,一步步引導學生思維向前走。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既鍛煉了思維,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時用導學法的教學步驟,運用預習、研討、檢測的步驟組織課堂,即讓學生先預習課文,做到心中有“數”,接著檢查預習的效果、然后研討課文的重點問題,再反饋檢測,最后拓展延伸,按這樣的方式上課,結果每節課學生學的既扎實有序又靈動活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重視“朗讀”
朗讀是語文的基本功,語文課堂應是書聲瑯瑯的課堂,我在語文課堂上就是讓學生聽錄音范讀、自由讀、齊讀、或分角色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知內容,把握情感,理解主題,牢牢記?。赫Z文的“味兒”多是讀出來的、品出來的,而不是講出來的。我在教學詩歌、散文時多采用朗讀法,讓學生反復讀課文去咀嚼、思考。因為這些文章大多文情并茂、語言流利、瑯瑯上口,很適合以讀代講的方法
5.重視“創新”
創新是構建道德課堂的動力,只有推陳出新,才會吸引學生,才會培育學生的素質。我在語文課堂上,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讓學生活學活用。如:把課文內容編成話本劇、舞蹈劇、有時把課文內容變成辯論會,這樣生動活潑的教學,學生樂此不疲,受到了良好的效果,期間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我有時還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或者換位、或者從反面談論對課文的理解,這樣“一石激起千層浪”,讓學生明白了有多種理解的方法,有多種答案,在學生面紅耳赤的爭議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6.重視“鼓勵”
鼓勵就像冬日的一抹陽光,給學生無限的溫暖;鼓勵就像夏日的清泉,給學生不竭的滋潤。在構建語文道德課堂時尤其要運用鼓勵的教學方法,學生是給他一點陽光就燦爛。我在語文課堂中對每個學生的點滴勞動如朗讀、理解、寫作等各個活動,從來不求全責備,只要學生讀的、答的、寫的有一點可取,就給予肯定、表揚,絕不冷言冷語、譏笑、責備他們的回答,使學生逐步建立起興趣、自信心、學習語文的熱情,從而走向成功。
7.重視“多媒體教學”
現代教學手段日新月異,我們要順應潮流,掌握多媒體教學。其優點多多,如:形象生動、信息交流快捷且容量大,使傳統教學手段望塵莫及。我經常和大家一起精心編制課件,在課堂上運用,學生喜聞樂見,興趣盎然,既節省時間又省去大量抄寫,受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8.重視“課堂互動”
語文課堂不是老師的一言堂,老師不能獨霸課堂,只是一味的發號施令,一味的講解,而應該是平等的和學生交流,交流對課文的認識、體會。我在課堂上經常和學生一起討論問題,傾聽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武斷、不打亂學生的思路。在這種平等交流中,學生理解了老師,老師理解了學生,為下面教學做了很好的參考、指導。
以上是我在構建道德課堂取得的一點經驗,不足之處還望同仁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