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教學質量,這是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目的。所以,我們需要擯棄那種“滿堂灌”,依靠增加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的做法,必須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為中心。課堂教學應該抓好每一個環節,而優化設計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核心,所以教學內容要從物理實驗、物理情景等角度進行多維優化,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優化實驗,引發學生注意,讓學生自覺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物理規律是在實驗基礎上總結出來的規律,物理現象只有通過實驗顯示出來,才具有說服力,使學生信服,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通過理論分析得出產生現象的原因。所以實驗的方法可以引發學生的注意。 “示之以物,曉之以理”,特別是一些驚奇性的實驗,演示結果常常出乎學生的“心理準備”,更能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的喚起,是展開物理思想的啟動器,學生有了興趣,上課便能全神貫注,思維處于積極狀態,便可提高思維的敏捷性與靈活性,便可積極主動地認識、實踐和創造。同時,通過這些小實驗,讓學生的多種知覺系統參與辨別,提高辨別的準確性,活潑的演示形式,也加強了知覺印象的保持、強化。歡快的場面,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也體現了“學生是主體,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時代要求。
二、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樂于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我們知道,情感和興趣都具有極大的原動力,所以教師創設的情景除與授課內容相關外,還應該驚心動魄,發人深省或生動有趣,激動人心。這樣學生才能從中體會包蘊的思想,從而激起強烈的情感和興趣。如講“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時,向學生介紹:“1945年7月1日,當第一顆原子彈試爆后30秒,強烈的沖擊波傳到費米所在的掩蔽處時,他從口袋里掏出一把碎紙片向地面撒去,沖擊波刮起的爆風把碎紙片吹出去好幾米遠,費米根據紙片吹落的距離,很快就說出原子彈爆炸的強度,他的測算結果與從復雜儀器記錄數據很接近。他是根據什么原理測出來的呢?”將學生從原子彈爆炸的壯觀場面引到課題上來,這樣創設,既讓學生了解科學家鉆研的精神,也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是學習的先導,是掌握知識的起點,是開發智力的心里準備。濃烈而又穩定的興趣,是學生學好物理的一桿航標。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能力培養過程的關鍵問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特殊“服務員”,在學生學習過程對學生起引導、指導、輔導的作用,目的在于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和情景,盡可能發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內在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對物理的學習持久興趣,使物理學習過程最優化。這是教育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標,也是教育工作的最高境界。科學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學生,同時也喚起了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此時學生還不樂于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嗎?
三、培養能力,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善于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會學”。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學生對于知識的獲取和學習方法、思維方法的掌握是同步進行的。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會學生某種知識,更在于要教會學生學習這類知識的分析方法和思想方法,尤其是學生的自學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和分析,學會帶著問題去看書,去查找資料,去尋找答案,并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將這種方法和能力應用于分析同類和其它問題,只有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個性、能力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學生自學能力加以培養,從而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學會自學,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學生今后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當然,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關鍵要靠教師長期、細心指導和幫助,要靠教師主動地去創設適于學生創造的學習環境,采取活潑多樣的方式,借助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批判力,并對其標新立異的想法給予分析性指導和支持。
四、及時評價,調節學生情感,激勵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評價是指為某種目的對觀念、作品、答案、方法和資料等作出判斷,評價是學生學習情緒的增強劑。
學生都有較強的自尊性和榮譽感,他們總是希望自己的作業、成績、解題方法得到別人、特別是教師的認可、肯定和表揚。及時對學生的作業及解題方法進行肯定和評價,有助于調動學生的情緒,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這樣對學生主動尋找并確定自己的發展目標,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有積極的意義。教師在評價學生的作業、解題方法時,要盡可能用鼓勵性語言,多表揚,讓學生感到教師時刻在注視自己,使學生自我約束、自我進步。
總之,教師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和指導者,學生是教育的客體,又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教師的教要落實到學生的學上;教學中既要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德國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身,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根據學生求變、求知、求新、求成等心理特點,分析學生的心理和知識準備,用浸透著情景性、激勵性、趣味性、感染性、啟發性、知識性、親近性、參與性、美感性的教學,開啟學生求知的大門,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不斷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