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教師不同的指導方式,可以調整教學節奏,給學生消化和吸收的機會。作為教師,如何結合教學過程科學、合理地有效地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既是一個難題,也是教師無法回避的問題。教師學會點撥和引導,掌握創設良好學習情境的方法對開展研究性學習顯得非常重要,這也是教師急需培養的教學技能,對開展研究性學習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教師指導
一、在教師的指導下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在實際情況下,為使學生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教師可幫助學生制定近期目標與遠期規劃,以督促學生不斷進取,習得相應學法,實現所定目標。掌握學法,指導確立學習目標是基點。目標是人們欲求的結果和將要達到的標準,它是行動的指南。學習目標確定之后,它便具有激勵和導向的作用。對學法的掌握,只有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才能做到有章可循。一般來說,人們確定目標后,總要尋找實現目標的方法和途徑,借助一定的手段來實現它。而特定的方法、能力、手段總是相對于一定的目標而言的,學習目標和學法的關系正是如此。
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及實踐能力。
二、在研究性學習實踐中探索教師的指導技巧
目前教育價值觀和功能觀正出現空前的裂變,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為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轉變傳統角色,創設了有利的條件。呼喚教師從觀念、能力、方法等作出一系列變革,以嶄新的角色迎接研究性學習的挑戰。教師應注意結合學科教材內容的特點,選擇一些為大多數學生所關注并易于在實踐中學習的內容作為切入點。在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善于構建學生興趣與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啟發學生轉換角色,更大膽地追求解決問題的樂趣。
三、在教學中應為學生營造一種有益于學習研究的氛圍
教師在教學中可選擇一些章節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將部分內容變教師講授為學生探究,變演示實驗為學生自主性實驗等,鼓勵學生更多參與到研究學習中。教師在教學意圖、學習方式、參考資料、評價方法等方面對學生提出具體的要求。以\"遺傳的物質基礎\"一課為例,學生經常聽說DNA,但對其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缺乏直接的感性認識,原有教材也沒有要求學生制作雙螺旋結構。但教師可以設計\"DNA結構的探索與模型制作\"教學探索課,鼓勵學生從環保角度選材、兩倆合作,通過自主鉆研、課前醞釀與準備、課堂制作與展示,師生互動評價等方法,使學生通過這種研究性學習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DNA,增強了動手與合作能力。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基地,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戰場。研究性學習不僅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也是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必要補充與延續,彼此相互聯系與滲透。教師在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中應更多關注課內知識,關注課內知識與實際的聯系,關注學生能否通過研究產生對課內知識的問題意識。
四、及時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索引或研究方向
心理調查表明:學生更樂于接受來自同學、朋友之間的想法和建議。對剛涉足研究性學習的學生而言,除了端正學習態度外,如何選題是大多數學生所關心的。教師應多為他們介紹同齡人開展的研究、教育部門(如教委科研處、科協青少部)近年來全國、省、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和青少年生物與環境科學實踐活動評選中的學生研究課題等參考資料和研究指引。這些現成的選題及參考資料,不僅使學生參考他人的研究視野,也能從中對比和汲取。但任何一項研究都并非十全十美,原創性創新固然重要,但發展性創新則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教師應倡導學生從他人研究中關注身邊事物和熱點問題,留意其研究和發展,并找到其中的不足與缺陷,以尋求新的問題意識。
五、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研究性學習平臺
教師的作用在于課內的點拔,課外的輔助。點拔可引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課外輔助就好比點燃火焰的爐膛,它起了一個平臺的作用。就學校而言,平臺可以包括校內實驗室、圖書館、電子閱覽室、電腦室等,也可以包括校外大專院校等科研場所、自然保護區、博物館、學農基地等。要針對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進行對癥下藥式的學習指導。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如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知識面窄、抽象思維能力差、注意不持久等實際情況,進行具體、生動、形象的指導;其次要考慮學生學習類型的差異,如對知識扎實、學風踏實、學習有方、成績較好的學生應注重指導學生自我總結和自覺運用良好的學習方法,而對學習刻苦、但方法死板、成績不佳的學生應在肯定鼓勵的同時,重點指導其改進方法,提高效率。這實際上解決了開展研究性學習中的一個難題:即社會如何配合研究性學習?構建這種平臺是艱苦的,既需要依托建構主義理論,使平臺能成為架構學生已有知識與未知知識之間的橋梁,通過師生彼此交流和會話,共同營造有益于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外部環境。事實上,縱觀近年來有影響的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已不再是學生個人的家坊式產品,取而代之是“學生、教師、研究平臺”三者之間的有機結合,這使學生研究性學習由普及逐漸走向深入。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應該是一種過程性評價,激勵性評價,其意義在于對學生參與過程的態度、投入、合作、研究質量、展示與答辯等進行一種綜合評價,改變單純依靠學業成績評價學生。這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一個嶄新的研究課題,它需要教師在評價的具體方法上不斷地摸索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