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教師既是上課的教師,又是學生科技活動輔導員;既是實驗室、儀器室的管理員,又是實驗員;既是科學教學材料的采購員,又是學校科學教學資源的建設者”。這給小學教師提出了具體要求,所以我認為小學科學教師應具備以下重要的品質。
一、要有對科學無限熱愛的品質
熱愛科學是科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品質。試想,如果一個教師都不熱愛科學,又怎樣去教育和感染學生去愛科學;如果教師自己不懂科學,滿口是科學錯誤,又怎樣去引導學生學科學。所以小學科學教師必須熱愛科學。只有熱愛科學,才能不斷地探索科學,豐富自己的科學知識,充實自己的科學內涵,成為一名知識的主動吸納者,一位備受學生敬仰和崇拜的教師。
二、要具有滿腔熱情的工作熱情
小學科學教師肩負著培養兒童科學素養的重任,直接關系到未來社會公民的素質,必須要有對科學教育工作的滿腔熱情,才能保持積極主動的工作狀態。因為只有一個具有滿腔熱情的教師才可能賦予抽象的教材以鮮活的生命,引領學生“真槍實單”地“搞科學”,與學生“同呼吸”、“共命運”。科學教師要勇敢地蹲下來和學生一道“養小魚”、“喂蠶”、“喂蟋蟀”、“找蝸牛”等,用親身經歷活動來呵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推動學生去完成他們的學習任務。
三、要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不斷自我批判的品質
我們在搞教研活動時,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場景:課堂上一名學生對教師講授的內容提出質疑,教師回答,學生再問,教師再答,學生又再問,教師又再答……學生窮追的結果終于令這位教師瞠目以對了,不知如何回答。教室里出現頃刻的沉寂與沉思之后,同學們看到的是,他們的教師并沒有面紅耳赤,而是滿面春風,熱情洋溢地提議:請全體同學起立,大家一起為這位同學鼓掌。
這個現象告訴我,這位教師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和某方面的無知。他的這個提議的價值,要遠勝過一個圓滿回答的價值。世界上沒有完美,作為教師應該坦然地對待自己的不足和缺陷,知不足而后勇。
在信息化的時代中,教師和學生都可能同時獲取最新的知識和信息資料,教師將不再是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惟一渠道。因此,重要的是,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資源。韓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在教學中,教師不可能時時處處、點點滴滴都會比學生強,在某一個問題上,學生有時比教師更為熟悉。因此,在碰到此類問題時,教師要放得下架子,甘拜學生為“師”,使問題得以解決。這不僅不會失面子,相反體現了教師“不恥下問”的高尚品德,做到了教學相長。
四、要有善于探尋學生的觀點,重視學生的想法的品質
探尋學生對概念的思考和對問題的看法有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備課,進行有區別的教學。教師在上課之前應當思考:學生是怎樣學的,學生可能是怎樣想的,學生有哪些思想的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碰到哪些困難,他們是否有能力克服。教師應走近學生,體會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想法,多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教師應當更多地站在學生的立場,以學生的眼睛了解學生和認識學生。
五、要具有廣泛深厚的文化基礎知識
我們看到這樣一則例子:某小學一教師在一堂科學課上,將“蟾蜍”讀作“檐余”,將“鑰匙”讀作“月匕”讓學生哭笑不得;更為可笑的是有一教師竟將“忠心耿耿”讀作“忠心耳火耳火”,由此可見,教師的文化基礎知識非常重要。因此,單就教師本學科知識以及相關領域素養的現實看,教師的“充電”“加油”行為應該是經常、終身的。惟有終身學習,教師方能適應不斷變化的要求,方能勝任教學。因此,教師要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依然需要有“長流水”。有人說教師有蠟燭精神,我認為作為教師應該有向長江源頭流不完的水。
總之,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作為培育人才的教師,應該具有“熱愛科學”、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要有“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要有“尊重學生”的基本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