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學地理教師我們要重視自己從事的這門學科 ,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使之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適應21世紀教育發展的需要,并以飽滿的熱情,高度的 責任感和緊迫感,認真地對地理教學進行全方位的改革。教學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調動潛在學習動力。進而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這個亙古至今的終極目標。
一、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地理教學中通過典型的地理現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質的思維活動。地理形象思維不僅是思維過程中的一個閃念、一顆火花,而且是可以經常地存在于教與學的過程中。在教學中,進行地理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對于全面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認識地理并在實踐中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地理形象內容從形式上看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通過實物、模型、幻燈照片、聲像資料等表現具體可觀的地理形象;二是通過教師生動豐富的語言,描繪出具體的地理情境;三是通過簡潔的線條符號和地理示意圖形附加少量的說明文字表達一定的地理知識內容的形象化圖示。它們都是教學中構成地理形象思維的豐富材料。
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感性認識是思維的起點,思維就是對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對事物的本質及規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時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師必須從初中學生實際出發,教學中充分運用形象思維的豐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現象通過直觀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講解,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必要時進行適當的暗示或提醒,同時要求學生對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強化表達能力。
三、聯系生活實際,活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諺語是群眾中流傳的固定的語句,常用簡單的通俗語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言簡意賅,其中不少與地理知識有關的,上課時若能靈活引用,也可以成為我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好幫手請看“耕南山,住北屋。”其大意是:發展林業生產的山應該是坐南朝北的,而人居住的房子卻正好要坐北朝南,理由何在呢?由太陽的東升西落和黃赤交角的存在,北半球坐南朝北,相對來說獲得的太陽輻射較少則顯得陰涼,這恰好是適合林木的生長,坐北朝南的房子卻獲得較多的太陽輻射,而較溫暖,對于人的居住來說再合適不過了,特別是舊社會缺醫少藥的年代,溫暖的環境,對于人的生活,生產就更顯得重要了,連同家庭飼養的牲畜都會生長得更好,因此“住北屋”更能人丁興旺,以前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而是把它歸咎那是“風水”好,其實這是地理科學,在房屋建造上的運用,而并非迷信。實踐證明,教學中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越貼近,其學習的興趣和識記的效果就越好,期間的思維活動也越活躍。
四、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誠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引發學習熱情,可以利用地理相關的趣味知識-詩歌,以充分激發、活躍學生的思維和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使之成為學習的主體,但一切形式總是為內容服務的。地理教學本身旨在通過這些載體,讓學生學會思考,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將看似繁雜、互不相關的地理事物與現象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揭示出來,這需要學生具有一定邏輯思維能力。
五、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可以特意對一些問題進行設計,以定向培養和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1、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靈活性
中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往往會犯單向性思維的錯誤,這種情況下,教師引導他們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是至關重要的,往往有“驀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學生問:“老師,你曾說過南海諸島中,島嶼都很小,而且盡是珊瑚礁”,“這樣的島還值得保衛嗎”?問題提得很幼稚,但很實際。因此教師僅從島嶼本身去解釋是很難有說服力的。但如果轉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學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據“海洋法公約”島嶼擁有與大陸一樣的權利。可以圍繞島嶼劃定其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等各類管轄海域。據海洋學家測算,一個面積為2平方千米的小島,從圍繞該島的領海基線起劃定寬度為12海里的領海,則該小島即可擁有面積為400平方千米的領海海域,此外還有12海里的毗連區及從領海基線起算寬度為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可想而知,為什么不能放棄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無價值的孤島了。象這樣把審視問題的角度進行變換而使問題變得明了,極易鍛煉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靈活性。
2、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廣闊性
同樣是上面的小島問題,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時,可以從多個角度切入,充分讓學生理解其保衛的價值,小島作為國土的一部分,不僅具有主權意識(國防意義),而且具有廣闊的資源價值(海域內的石油、天然氣、礦產品、魚類及其他生物),更具有開采捕撈形成的經濟價值。其意義遠不在于小島本身,而在于它是捍衛國家的領土主權,保衛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和豐富的石油及礦產資源。因此通過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同一問題,可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廣闊性。
3、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深刻性
教學中最忌學生對問題淺嘗則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實際解題,就變得束手無策。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就同一問題,從不同的形式引導學生加以思考判斷,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資源”一節的教學中,通常學生往往只傾向于對森林作為自然資源的認識,而忽視作為環境資源的認識,不僅要讓學生明白森林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在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國家建設中的作用,更要讓學生懂得森林作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在環境保護中作為一種重要的環境資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獨特性
思維是人類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面的拓寬,思維也逐步地從具體的感性思維向抽象的理性思維過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強有力的影響因素,無論是從思維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廣闊性、靈活性和創造性都有一定的影響,這里借用某位名人的話說:“庸師向人奉送真理,名師則使人發現真理”。“送桃”固然美味可口,但終究是暫時的,而“贈種子”才是永久的,它促使你學會怎樣種桃,并將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