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社區學院是構建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的重要載體。本文從當前農村社區學院發展的使命出發,通過分析農村社區學院在辦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如何加強農村社區學院建設的對策。
關鍵詞:終身教育 社區學院 對策
社區學院是面向和服務于社區內所有成員,以青年和成年人為主要教育服務對象,通過舉辦和實施職業教育、補償教育、社區教育、普通教育、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相輔相成的“大教育”。它具有向社區進行廣泛的教育滲透的目的和功能,注重人文精神和知識的實際應用,強調用教育力量促進社區民眾自強,凈化社區道德環境,注重公共參與和人文關懷,進而改善和提高社區生活質量。新形勢下的社區學院的發展要面向社區,依托社區,積極探索教育新的途徑,從而提高全民素質,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當前農村社區學院發展的使命
第一,深度開發農村社區人力資源。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指出,“人類的未來不完全取決于空間、能源和耕地,而是取決于人類智慧的開發”,這一點在知識經濟時代表現尤甚。農村社區學院具有入學門檻低、收費少、學制短、辦學靈活等優點,從而為廣大的農村學員接受進一步的高等教育大開了方便之門。在未來幾年內,社區學院將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源源不斷地培養一批又一批的“留得住,用的上,用的好”的實用型人才。
第二,搭建農村終身教育體系平臺。農村社區學院作為教育和培訓中心,它“上掛”各類高等院校,“下聯”各級初等、中等職業學校,“橫溝”各種地方教育機構,為社區學員的終身學習提供了最直接邊界的學習場所和設施;它立足于一個縣或市,輻射周邊地區,針對農村成年居民的教育需要,開展各級學歷教育和各類非學歷培訓;通過縣、鄉、村三級教育網,真正將終身教育思想落實到每一位農民身上。
第三,構設農村和諧社區的橋梁。作為社區內的高等教育機構,社區學院不僅是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還是社區道德建設的主要載體,成為社區先進文化、良好道德風尚的輻射源,并且充分發揮了它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的減震器、安全閥的功能,為農村社會和諧社區的創建作出重要而獨特的貢獻。
二、農村社區學院在辦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創建過程不規范。社區學院屬社區高等教育,其創立必須依靠社區,得到其政策和經濟上的支持。但目前的不少社區學院由于創辦、審批不規范,造成其職能不清,也嚴重制約了其發展。如某些社區學院,是街道與高校合辦的,其職能以相當于中等程度的非學歷教育為主,形式有培訓班、專業班、系列講座等,招生對象為街道工作者、下崗人員、社區居民、民工等,名為社區學院,實為一所社區學校。
第二,辦學目標模糊。我國現有的農村社區學院由于硬件設施薄弱,師資隊伍不穩定,因此嚴重制約專業設置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難以辦出社區特色,無法滿足社區居民的需要。再者,社區學院辦學的性質和特征不明確。為了提高辦學聲譽,降低辦學成本,其專業設置一般為教育成本低的熱門專業,與其它高校類同嚴重,根本體現不出地區性;招生對象偏愛高考落榜生,既與普通高校爭生源,又將中職生拒之門外。結果學生來源沒有社區性,又缺少相應的優惠政策,造成生源的嚴重不足。這既不利于培養本社區人才,也不利于留住本社區人才,導致辦學目標的模糊性。
第三,辦學經費不足。目前社區學院的經費投入, 國家尚無投資法規,地方財政往往偏重于市政發展、公益事業和其他類型學校的發展,很難抽出固定的經費用于發展社區學院。由于經費問題的困擾,學院不得不向學生收取較高學費,以謀求自身的生存發展。而學生若非出于無奈,往往不會選擇社區學院就讀。所以經費成為社區學院在生源、設備和師資等方面競爭能力差、影響生存和發展的制約因素。
第四,課程設置的非職業性。目前我國社區學院中的高等職業教育(高等??茖W歷教育)的課程設置與普通高校相似,但由于這些課程的通過與否標志著學校教學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學生能否取得高等學歷,迫使學校和學生把大部分精力花在理論基礎課上,忽視應用性強的專業課、技術課,大大削弱社區學院突出職業性的辦學目標。
三、有效加強農村社區學院建設的對策
第一,提高認識,確立一切以社區為中心的辦學思想。社區學院與其它高校不同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以辦在社區、依靠社區、服務社區為辦學原則。積極開設本社區經濟、文化發展迫切需要的專業、課程,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和條件,并努力開辦為社區服務的項目,逐步發展為以社區為中心,關心社區民眾的生活質量,提高社區民眾的文化水平,發展社區經濟的多功能、多專業、多渠道的高等院校。同時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宣傳社區教育的作用和意義,營造開展社區教育必要性的輿論氛圍。
第二,創建一門進多門出的培養模式,不拘一格培養人才。社區學院在招生對象上應不受年齡、職業、學歷的限制,要盡可能的為社區居民開設各類專業、課程,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多種需求;還應適應社區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課程,滿足學生就近入學,學習時間靈活,學習費用低等要求,只有這樣,社區學院才能獲得較強的生命力。
第三,社區教育目標、內容、實施形式的多樣化。在發展社區教育時應該注意發展重點:一是把社區群眾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為社區教育的日常工作來抓,二是對社區群眾廣泛進行科學文化素質教育,三是把城市流動人口組織到社區教育中來,四是把老年教育作為社區教育的重點,五是加強對下崗職工和待業人員進行培訓。充分挖掘社區教育資源,拓寬社區教育模式,整合協調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功能,為實現終生教育發揮更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還要充分體現人本性、區域性和階段性。研究社區的自然、人口、經濟、文化教育等環境,研究市場需求;明確專業、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定位,將社區需求和發展反映到課程內容和教學活動過程中來;緊密結合社區需要和學院本身的優勢,追求實效。還要積極將社區教育與社區其他因素相整合,如高校資源、政府資源等,尤其是要與政府工作和規劃結合起來,這是實現社區成員接受終身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賀滿林,廖芬.上海社區學院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社會,2003(10):43-46.
[2]張瑩,吳海光.試論農村社區學院建設[J].繼續教育研究,2007(1):57-59.
[3]蔡苗.試析我國社區學院建設[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8(10):115-118.
[4]李繼星.我國社區學院建設芻議[J].高教探索,2002(3):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