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中國一向被稱作是詩的國度,從先秦開始,到輝煌的唐詩、宋詞、元曲,再到當下的現代詩。我們在詩歌所營造的意境中沉醉了上千年。那么中國古典詩歌是如何生成的呢?中國詩歌從勞動中產生,而文字的發明推動了詩歌的發展,詩為心聲,詩歌從來就是人們對自己心靈的吶喊,詩歌的繁榮和發展又與一定的社會風氣有著密切的聯系。
關鍵詞:中國 古典詩詞 藝術生成
據說,人生的極致是哲理和詩情。鮮活的哲理和深刻的詩情從來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是合二為一的生存體驗,是人們心中的靈感之火,生命之源。有文明的地方必定是有哲理和詩情的地方,一個沒有詩歌和哲學的國度就如同一片貧瘠的土地,孕育的也只是枯萎干燥的樹。
中國從不缺少詩歌與思想。先秦的人民已經能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來吟誦自己心中對于美好的追求了。一般認為,中國詩歌的源頭是《詩經》和楚辭。《詩經》是現實主義風格的源頭,而楚辭就是浪漫主義風格的發源地。其實這樣的說法并不是特別準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其實是針對在19世紀出現于歐洲的文藝思潮而言的,而借用來分析中國古典作品并不是很恰當。他們又執著于探索與詰問,他們探尋著人與社會,因此他們充滿著人世的靈氣。
這樣的傳統延續了幾千年,一直到唐詩宋詞,乃至明清小說,這樣的文學傳統從未曾有過改變。
那么中國的詩歌又是在怎樣的情境下產生和發展的呢?
第一,詩為心聲,詩歌從來就是人們對自己心靈的吶喊。“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誓將去汝,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是農奴們不堪沉重的剝削和壓迫,對他們心中的樂土懷有的向往之情;“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杜甫心懷天下、為蒼生著想的訴求和品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是李白對人生的熱愛和執著;“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 高標逸韻君知否?正在層冰積雪時” 是陸游自尊、自強、自傲、自賞、自勵的氣節和精神。《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詩是抒發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靈世界的呈現。
第二,詩歌的繁榮和發展與一定的社會風氣也有著密切的聯系。說到這兒,我們不得不提到中國文學寶庫中的兩顆明珠——唐詩和宋詞。那個令中國人魂牽夢繞的時代盛唐,對于詩歌這樣一個充滿了激情和頌揚的文學形式,只有盛唐這樣的社會才能賦予它最熱烈、最赤誠的生命力。嚴羽在《答吳景仙書》中說道:“盛唐諸公之詩,如顏魯公書,既筆力雄壯,又氣象渾厚。”盛唐富庶的生活,開明的風氣以及人們激動的心境為盛唐高亢明亮的詩歌提供了土壤和養分,反映在唐詩中,是一種“匡社稷”“濟蒼生”的政治抱負,是一種奮其智能,建功立業,許身報國的豪邁氣概。政治上的盛唐在安史之亂后分崩離析,唐朝也在軍閥混戰和宮廷內亂中活得奄奄一息。因此,安史之亂后,這樣一種政治抱負又主要表現為要求國家統一、民族振興的愛國思想。如果說李白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是建功立業思想的象征,杜甫的“國破山河在”“濟時敢愛死”就是代表著一種執著的愛國精神。
到了宋朝,人們再不能恢復唐朝那樣輝煌的過去,國家的分裂和朝廷的羸弱讓文人心中充滿了不安。但是宋朝又有著了不起的成就,它的工商業和農業依然強勢,人民的生活也處于比較富庶的狀態。宋朝是一個矛盾的時代,人們渴望著重振漢族的威名,但又不得不屈服于少數民族政權的武力。宋朝國家積貧積弱,但是卻又有著豐富的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因而在詩歌上,宋代的詩歌顯得更加瘦削冷峻,而宋朝的風流在詞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名句,無不深婉密麗,含蘊深厚。
文學作為社會的上層建筑,必定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首先詩詞的主流會服從于國家的主流文化。唐朝兼容并包的文化態度使得唐詩呈現出了多樣風貌。而宋代由于理學的興起,宋詩呈現出另一種面貌,詩歌中往往充滿了哲理。像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朱熹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次,詩詞會深刻的反應出社會的生活狀況。盡管宋詞中有著豪放詞這一支,但是描寫生活樂趣的婉約詞占了大部分,這些詞作對于生活的描繪和闡述是極其細膩深刻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是安定與祥和、生產與繁衍的農村風俗畫。“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是杭州的富麗非凡;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是江南的富饒與美麗、恬靜與繁榮;“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何事又作南來,看重陽藥市、元夕燈山,花時萬人樂處,欹帽鞭。”是豐富的夜生活帶來的別樣感受。
最重要的是,詩詞反應著整個社會群體在一定時期內的心里狀態。同樣是描繪邊疆征戰生活的作品,唐詩和宋詩宋詞有著明顯的不同。唐代的邊塞詩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而宋詩宋詞中描寫邊戰生活的作品就顯得沉郁、悲壯、荒涼、蕭瑟,以及對北方故土的懷念和渴望收復失地的堅強決心。
中國古典詩詞具有特別而迷人的藝術形態。中華大地孕育著自己獨有的文明和文化,很慶幸這一支悠遠的文化長河并沒有因為外來文化的進入而斷流。而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也塑造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正是人與藝術的交相呼應才使得一個偉大的文明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游國思,王起,蕭滌非,季鎮淮,費振剛,主編.中國文學史[M]. 人民文學出版社
[2]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2次印刷
[3]宋詞鑒賞辭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9月
[4]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室唐詩選注小組編.唐詩選注[M].北京出版社,1982年出版
[5]王力,著.漢語史稿[M].中華書局,1982年2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