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職業教育語文教學怎么了?教師怨、學生氣,社會不滿意,癥結在哪里?在教材?在學生?在環境?還是在教師?本文試圖從轉變教學觀念入手,強化師生的“問題意識”,構建“職業教育問題教學模式”。重點討論“問題”的產生及其心理學意義,職業教育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幾個途徑,旨在讓職業教育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以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職業教育 語文問題教學 策略
職業教育既是學歷教育,又是水平教育,獨特的性質驅使著我們不能不認真思索。近三四年來,筆者有幸聆聽了部分專家、學者的演講和講座,研讀了幾部專著,并將自己的思考付諸語文教學實踐,師生為之耳目一新,效果不錯。我認為:職業教育語文教學亟需加強“問題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它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制高點”?,F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感悟概述如下,以期引起重視并接受批評指正。
一、強化“問題意識”,突現教學創新
所謂“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或疑惑的實際問題及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思維的這種問題性心理品質,稱為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起點,是構建“問題教學模式”的基礎。
二、職業教育語文“問題教學模式”
“問題教學”是由蘇聯教育科學博士、教育科學院院士米·依·馬赫穆托夫首先倡導的,在他的兩部著作《問題教學基本的理論和實踐》(1972)、《問題教學基本的理論問題》(1975)中,對“問題教學”的理論和實踐做了詳細的論述。
馬赫穆托夫指出:“問題教學是發展性教學的高級類型,在這種教學結構中,占主導地位是對話設計和認識性作業,這些對話設計和認識性作業需要由教師系統地創建一些問題情境,并組織學生為解決教學問題而進行活動,同時也將學生的獨立探索活動與掌握正確的科學結論最優地結合起來?!?/p>
三、職業教育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途徑
職業教育語文教學存在許多迷惑:教師講、學生抄,戲稱“講(蔣)光抄”;教師下令,學生死背,美名曰“背(貝)多分”;教師津津樂道、滔滔不絕,學生死氣沉沉、昏昏欲睡;過分強調學科性、知識性,忽視學生發展性、創造性;過分注重系統性、全面性,忽視靈活性、實用性和創新性……問題教學始于人的內需趨動性,發展為互動討論式教學,再將深化為探究教學。那么,語文教學如何實施問題教學的途徑有哪些呢?
1、充分發揮創新教育功能
發揮教育功能,這里特指發揮語文教材所蘊涵的創新教育因素。教材中有些課文創造性因素比較明顯,有些課文的創造性因素較為隱秘,這就要求師生共同努力去挖掘。例如:①《為了忘卻的紀念》一課,既然是“紀念”,為什么是“為了忘卻”呢?豈不矛盾?文中“要寫下去……只有寥寥的幾行,剛開頭卻又煞了尾。然而,現在我懂了?!弊髡摺拔摇闭f“懂了”,同學們,大家都懂了嗎?
②《包身工》一課,在記敘包身工早晨四點一刻起床的場面時:“女性所有的那種害羞的感覺,在這些被叫做‘豬玀’的人們中間,似乎已很遲鈍了?!弊髡邽槭裁磸娬{包身工害羞感覺很遲鈍?假如她們生活在改革開放后的今天,又將是怎樣的狀況?
③《項鏈》一課,當“佛萊思節夫人在道明她借出的是假項鏈和實際價值之后,還可能說些什么?做些什么?”“瑪蒂爾德有什么反映?她會怎么樣?”“假如瑪蒂爾德重新得到那件價值三萬六千法郎的真項鏈,依她的性格和生活觀,她會怎樣處理呢?”
④《拿來主義》一課,“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這是‘拋給’的,說得冠冕些,可以稱之為‘送來’,我這里不想舉出實例”,文中“拋來”、“拋給”、‘送來’這三個詞可以互換嗎?在文中有什么特殊的含義?
師生在教學活動中,既要善于去發現教材中顯露的“問題”,更要去有目的有意識地發掘教材中潛隱的“問題”,以引起課堂內外教學雙方的“共鳴共振”。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一課中“負荊請罪”,這部分內容既是課文的重點,也是創新教育點。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給課文加上廉頗請罪的話,正是為了鼓勵、啟發、誘導學生敢于懷疑,促使他們的心靈觸角從書籍伸向未知,從而產生創新的動機。
2、充分發揮學科思維功能
任何學科都具有發展思維的功能。語言的性質和作用決定語文學科具有發展思維的特殊功能。語文與思維是相互聯系的。思維是認識的工具,語文是思維的體現。語文和思維處于一個統一體之中,發展語言和發展思維是統一的。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一方面進行思維活動,另一方面通過語言的學習,又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發揮語文學科的思維功能,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創新的能力,其核心是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可見,語文教學必須發揮學科的思維功能,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放在首位,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創新能力的開發要求,把創新教育融入教學之中。
語文教材選入了涉及許多學科內容的各種體裁的文章,內容涵蓋古今,廣及宇宙,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的知識無所不包。
美國一個由眾多重要領域的專家組成的專家組認為:21世紀的學生必須掌握23項基本技能,而其中有9項技能與語文學科密切相關。諸如信息的接受與傳遞、多層次的語言交際、創造性的思考、獨立性的觀察與表達、廣博的中外文化積累等。
總之,語文教學如果真正做到“心中有學生,教中有問題,學中有創新”,“觀念變一點,角度新一點,辦法多一點,問題精一點,語言美一點,見解鮮一點”,取代萬馬齊喑狀況的必將是生機勃勃、情意盎然的春天!
參考文獻:
[1]靳玉樂.探索教學法[M].西南師大出版社,2002;
[2]《新課程實施解讀》,萬州區教育科學研究所,2003;
[3]李創新.中學語文創新教法·課堂組織藝術[M].學苑出版社,2001;
[4]陳龍安.創造思考教學策略[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
[5]楊春成.語文課堂問題教學策略[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
[6]胡芳.創新學習策略·創造性問題解決法[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