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模型,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形態、指物理對象,也可以指物理過程,或是運動形式等。它是物理知識的一種直觀表現。科學家作理論研究時,通常都要從“造模型”入手,利用抽象、理想化、簡化、類比等手法,把研究對象的本質特征抽象出來,構成一個概念、實物、或運動過程的體系,即形成模型。
從本質上講,物理過程的分析和解答,就是探究、構建物理模型的過程,我們通常所要求的解題時應“明確物理過程”、“在頭腦中建立一幅清晰的物理圖景”,其實就是指要正確地構建物理模型。
探究、構建物理模型,對于某些簡單的問題并不困難,如:“小球從樓頂自由落下”,即為一個“質點的自由落體運動模型”;“帶電粒子垂直進入勻強磁場”,即為“質點作勻速圓周運動模型”等,但更多的問題中給出的現象、狀態、過程及條件并不顯而易見,隱含較深,必須通過對問題認真探究、細心的比較、分析、判斷等思維后才能構建起來。一般說來,構建物理模型的途徑有四種:
1、探究物理過程,構建準確的物理模型
例1.兩塊大小不同的圓形薄板(厚度不計),質量分別為M和m,(M=2m),半徑分別為R和r,兩板之間用一根長為L=0.4m的輕質繩相連結,開始時,兩板水平疊放在支架C上方高h=0.2m處,如圖示a示。以后,兩板一起自由下落支架上有一個半徑為R′(r<R′<R)的圓孔,兩板中心與圓孔中心在同一直線上,大圓板碰到支架后跳起,機械能無損失。小圓板穿過圓孔,兩板分離,試求當細繩繃緊的瞬間兩板速度(如圖示b)(取g=10m/s2)
點評:本題的整個過程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兩板自由下落。(此時兩板作為一個整體可抽象為一個質點模型;其自由下落運動過程作為一個自由落體運動模型)
(2)大圓板與支架相碰,且無能量損失,該瞬間的行為可作為一次“彈性碰撞”運動模型,而小圓板繼續下落。
(3)細繩繃緊瞬間,兩板通過繩的相互作用獲得共同速度,可作為一個“完全非彈性碰撞運動模型。
求解:
兩板落至支架C時的速度:
大圓板與支架C碰后以速度為初速度豎直跳起,設至細繩繃緊前歷時t1,繃緊前的速度為v1,上跳高度為(離支架的C的高度)為h1,則:
①v1= v0-g t1………………………………………………………
②v12=v02-2gh1……………………………………………………
小圓板穿過圓孔時的速度為v0,設落至細繩繃緊前歷時t2,速度為v2,下落高度(離支架C的高度)為h2,則:
③v2= v0+g t2………………………………………………………
④v22=v02-2gh2……………………………………………………
2、緊扣關鍵詞句,探究物理實質,構建物理模型
例2.如圖示,一個U型導體框架,寬度為L=1m,其所在平面與水平面成α=30°角其電阻可忽略不計。設勻強磁場與U型框架的平面垂直,磁感應強度B=0.2T,今有一根導體棒ab,其質量m=0.2kg,有效電阻R=0.1Ω,跨放在U型框架上,并能無摩擦滑動,求導體ab下滑的最大速度vm。
點評:題中求“最大速度”幾個字,是提示物理模型的關鍵性詞句,最大,即不可增加,也就是導體ab將以此速度沿導軌斜向下作勻速直線運動。
據此,通過自己的抽象思維,大家可以在頭腦中構建這樣一幅物理圖景:導體ab開始下滑時,速度v0=0,在斜軌上受下滑力(重力沿斜面分力),產生的加速度最大;隨著下滑速度的增大→導體中感應電動勢增加→感應電流增加→磁場對導體的安培力也增加,由于安培力與下滑力反向,故導體的加速度越來越小,而速度仍然越來越大,當下滑速度大到使安培力和下滑力平衡時,加速度為零,速度不再增加而以此最大速度作勻速直線運動。
求解:
據上述模型分析,導體ab平衡的條件為:
3、探究問題的本質特征,構建物理模型
例3.如圖示,在豎直平面內,放置一個半徑R很大的圓形光滑軌道,O為其最低點,在O點附近P處放一質量為m的滑塊,求滑塊由靜止開始滑至O點時所需的時間。
點評:滑塊m向圓弧最低處滑動不同于沿斜面的滑動,這是一個很復雜的變速曲線運動,顯然,牛頓定律不能求解,但滑塊的運動軌跡是一段圓弧,其運動與受力單擺相同,則只要滑塊滿足從P點到O點的圓弧對應的圓心角很小,小于10°,則完全可以把滑塊的運動等效為“單擺的運動模型”。
求解:
由單擺的周期公式有,滑塊由P點滑到O點的時間為
4、探究隱含條件,構建物理模型
例4.質量為m,電量為q的質點,在靜電力作用下,以恒定速率v沿圓弧從A點運動到B點,其速度方向改變的角度為θ(弧度),AB弧長為s,則A、B兩點間的電勢差φA-φB=_________,AB弧中點場強大小E=___________。
點評:對此題,不少同學曾認為題目給出的條件模型不清,不能根據題目告訴的條件建立物理模型,因而后面的問題便無從下手,其實該題已給出了較隱蔽的條件。因為此質點只在靜電力作用下以恒定速率v沿圓弧運動,故可以,此質點作勻速圓周運動,進而推斷出此質點處,在點電荷形成的電場中,可以構建“電子繞核作圓周運動模型”,這樣,隱含條件挖掘了出來,物理模型也就清晰了。
求解:
由點電荷形成的電場的特點可知,同一圓弧上各點電勢相等,故φA-φB=0。
又由于質點的電場力提供了向心力,則質點在中點受到的電場力
而R=s/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