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軍校教育任務的轉型,任職教育成為軍隊院校教育的主流。軍隊院校要更好地適應任職教育的需要,就必須積極研究和探索任職教育規律,著眼于培養學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增強學員的創新意識,提高學員的整體素質。提高院校任職教育教學水平的關鍵在于改革教學方法,只有教學方法選對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討適宜任職教育的教學方法,已經成為軍隊任職教育院校的一項緊迫的任務和重要課題。
一、軍隊院校教學方法改革難以深入推進的原因
教學方法本身并無好壞之分,只有適合或不適合的教學方法,沒有最好的教學方法。對于任職教育的教學來說,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如何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并能夠靈活、有效地運用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軍隊院校教學方法改革之所以難以推進,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學歷教育下教學觀念的影響根深蒂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軍隊院校始終是以學歷教育為主,因此,教學方法基本上還是套用學歷教育的模式,仍然沿襲學歷教下的教學觀念。片面地認為:教學只是向學員傳授知識的手段,教員只要將知識傳授給學員,教學目的便達到,學員始終處于被動狀態,主體地位不突出。顯然,這種做法已經不能適應“能力本位”的任職教育。實際上,學歷教育下的教學觀作為內化了的價值觀、心理慣性、思維定式至今仍主導著大多數教員的思想。因此,教學方法改革的最大惰性和障礙,首先來自這些陳舊的教學觀念,而教學方法改革深入推進難度最大的就是由學歷教育的教學觀向任職教育教學觀的轉變。
其次,依循守舊,不及時了解、研究、運用新的教學方法。由于學歷教育教學觀根深蒂固,軍隊院校教員依然固守幾種傳統的教學方法。雖然在案例式教學和研討式教學的探索道路上獲得了一定的經驗,仍然無法滿足任職教育的教學需求。許多教員喜歡按傳統教法施教,這樣自然輕車熟路,但是產生的教學效果也不盡人意。很多教學平時不重視了解、研究、運用新的教法,導致自我封閉,惡性循環,在此情況下,教學方法改革勢必難以推進。
第三,教員研究新教法的能力和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任職教育的教學方法具有啟發性、開放性、多向性、互動性的特點,要求教員在具體的教學中,能夠準確把握教學內容,選擇和創新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并能夠以崗位需求為牽引,綜合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方法啟發學員理解專業知識,引導他們獨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必然對教員的素質和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任何教學方法的背后都有相應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撐,需要有不同的素質和能力與之相適應。
二、任職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對策的探索
首先,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強化教學改革的緊迫感。教育觀念是教育實踐的先導,教員對教育觀念的認識程度不同,對于教學實踐的作用方式和力度是不同的。教育觀念是教員在長期教學實踐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就會變得根深蒂固而難以改變。教員的教學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員所具有的教育理念。因此,必須把更新教育觀念作為改革教學方法手段的重要前提。通過轉變傳統陳舊落后的教育理念,而代之任職教育的思維方式,為教法改革開辟道路,確立創新教育、素質教育理念。要強化教法改革的緊迫感。通過一系列的相關活動,讓教員認識學歷教育下陳舊的教學方法的弊端,提高他們對教學方法改革必要性、重要性的認識。與此同時,要深刻認識到教學改革是任職教育由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發展的必由之路,借助學歷教育向任職教育轉型的契機,使教員產生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從而變“要我改”為“我要改”,將外在的壓力轉化為改革的內在動力,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教學方法改革之中。
其次,提高教員的素質和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員是教學方法的設計者和實施者,在選擇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教員發揮著主導的作用。教員的素質和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其對教學方法的駕馭和運用,關系到其能否勝任教學方法的改革。無論多么好的教學方法,必須以教員相應的素質和能力作前提條件,因此,教員個性品質、文化素養、教學風格等內在因素都是制約著教學方法的選用。教員只有根據自身特點、教材特點、學員特點,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教與學的雙贏。教員還要全面把握自己所屬學科專業的系統知識和理論體系,并通過持續不斷地進修學習,及時掌握和了解本學科專業的前沿知識和學術動態,不斷優化自己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提升專業化水平,努力成為“雙師型”、“雙員型”教員。
第三,從部隊的實際出發,加強對新教法的研究與探索。任職教育教法改革必須立足于部隊的實際情況,始終把學員放在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調動和引導學員自覺能動地學習,實現增長知識、增強創新能力、全面提高素質的目的。對于教員而言,則應由被動變主動,主動融入轉變,從過去叫我講什么課就講什么課,向主動地打破學科界限轉變,從教員向研究員轉變,積極投身于軍事前沿理論與部隊實際問題的研究。通過教學反思,及時了解自身素質、能力、人格和思維方式的長短優劣,使教法的選擇和改革既切合學員的實際,又切合自身實際,避免教法改革上的形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