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自由化對金融穩定構成的挑戰具有什么樣的性質,即自由化究竟是造成不穩定的根本原因還是僅僅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這關系到自由化收益與成本的比較和一國應否實行自由化。本文對此進行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金融自由 風險 監管
自由化對金融穩定構成的挑戰具有什么樣的性質,即自由化究竟是造成不穩定的根本原因還是僅僅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這關系到自由化收益與成本的比較和一國應否實行自由化。
一、自由化條件下金融風險加大
自由化實質上折射出了原有金融體系弊端。如壟斷和低效、不良金融資產的存在以及監管滯后等。問題的實質在于:是維護金融管制和封閉從而使金融體系及其配置資源的低效率得以延續,還是實行金融自由化以提高金融體系及其配置資源的效率)金融構成現代經濟的基礎設施,為經濟發展提供要素投入。金融的低效率必然會造成整個經濟的低效而宏觀經濟的低效和不良必然給金融帶來隱患。這些隱患可以因管制而不暴發。卻無法消除,而有效的金融服務提供是經濟穩定發展的前提條件。這正是各國紛紛放棄金融管制和封閉實行金融自由化的根本原因所在。實現金融自由化就必然對原有體制及該體制下形成的定式形成沖擊,并將原有體制的弊端暴露出來。這就是實行自由化的成本,也是自由化加大金融風險的實質所在。自由化條件下金融機構利潤下降、經營風險加大、冒險行為以及原有的不良資產等概莫能外。
自由化必然打破壟斷,加劇競爭,原來既得利益者的利潤必然下降,這是形成高效金融體系的自然過程和結果。惟其如此,才能促使原來的金融機構加強經營管理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金融對外開放、引入外國競爭是要給本國金融機構以壓力以提高效率和服務。競爭所引起的利潤下降,會使一些金融機構出現虧損甚至破產,也會通過并購或新設立的方式出現新的金融機構。這一現象是通過競爭淘汰低效率金融機構的必然結果。各國維護金融穩定的目標并不是要維持所有金融機構的永遠存在。更不是要維護某—金融機構的穩定,而是要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使缺乏償付能力的金融機構退出市場也是必要的市場紀律。至于一些金融機構針對利差縮小和利潤減少從事冒險活動或不顧風險擴大貸款資產,實屬非審慎的金融行為,是金融自由化所面臨的最嚴重的風險之,是缺乏充分監管和審慎控制的體現。因此,進行宏觀經濟改革以便為新機制提供適宜的環境并加強監管對金融自由化取得成功至關重要。
另一方面,從總體來看,在過去的十多年里反映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金融不穩定的大部分指標都降低了,盡管在這段時間里大部分國家已經在金融市場和金融服務貿易領域實行了自由化。
20世紀80年代中期因美元大幅升值而引起匯率變動有所增加后,大部分工業化國家的真正有效匯率已變得更加穩健。與此類似,長期利率和股票價格也變得更加穩定。發展中國家尤其關注的資本流動和外匯儲備變動性問題。據世界銀行分析,在80-90年代有所降低,平均外匯儲備更加穩定。這從另一個側面表明,金融風險并不是自由化本身所造成的。
二、提升金融業競爭力的路徑設計
穩定的宏觀經濟條件和良好的金融基礎設施是必要條件。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直接影響金融體系發展的質量和金融結構變化的總體趨勢。宏觀調控作為政府發揮經濟管理職能的重要體現,對金融業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從長遠看,宏觀調控為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帶來了新的契機。它既為金融機構穩健發展創造了良好穩定的經濟環境,又為銀行調整信貸結構、提高信貸資產質量、開展金融創新提供了可能。貨幣政策要同財政、稅收等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配合,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促進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金融平穩運行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建立和健全良好的金融基礎設施是提高金融效率的必要條件,是影響金融體系運作效率的重要因素。金融基礎設施包括法律、會計和審計標準、交易組織及結算設施,以及治理金融系統參與者相互之間關系的管制結構等等。通過金融創新和技術革新、金融制度變革、引進外資等各種方式改善金融基礎設施,從而改善金融內部環境和金融外部環境,最終達到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的目標。
保持適度競爭的市場結構。核心問題是打破國有銀行壟斷的市場結構,構建外資和內資公平進入的競爭性市場結構。構建國內外金融機構公平進入的適度競爭的市場環境能夠使金融服務的消費者最大程度地獲得消費剩余,同時提高本國金融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目前雖然我國開始對金融業實現全面開放,取消金融服務的地域、經營對象、經營領域的限制,但實際上名義開放和實際開放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內資金融機構通過諸多行政規定和政策的保護,在許多金融產品和服務領域具有外資不能具備的經營優勢。例如,對外資銀行分行和法人機構實施有別的政策規定,對外資銀行分行有較嚴格的數量限制,以保護中小消費者的名義來達到限制競爭和保護中資金融機構的目的等等。
鞏固和不斷提高金融開放條件下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在金融服務市場全面對外開放的環境下,國內外金融風險的關聯性增強,同時金融動蕩和金融危機傳播的速度加快,因此,構建完善的金融風險和金融安全預警機制尤為重要。金融風險和金融安全指標體系應包括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子系統、金融機構運行子系統、外部金融狀況子系統等三個部分,全面監測金融系統金融風險的積累程度和分布狀況以及金融與經濟的互動和關聯狀況。宏觀經濟運行子系統指標體系包括GD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失業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貨幣發行量及增長率、股票市場波動程度、財政收入的增長率和財政收入的機構等。金融機構運行子系統應包括中外資金融機構盈利能力和收益結構、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管理的穩健性、流動性狀況等方面的量化指標。外部金融狀況子系統指標體系包括外債規模、外債結構、外匯儲備的規模和增長率、外債負債率、外債債務率、外債依存度等指標。
三、自由化對監管的挑戰
金融自由化對金融穩定挑戰的許多體現均與監管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如金融機構帶人自由化階段的不良資產、自由化條件下金融機構的冒險行為以及未經“消毒”的資本流動對金融穩定造成的危害等,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說是監管滯后或缺陷造成的。自由化恰恰暴露了原有監管的弊端,而不是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應當指出,只要監管到位,任何金融活動都不足以對金融體系造成嚴重損害。自由化下的金融體系同樣離不開監管,所謂自由化對監管的挑戰實際上是自由化對監管在新的環境和條件下提出了更商的要求,但也指出了在自由化條件下維護金融穩定所需完備的條件。因此,在自由化條件下加強監管與改善宏觀經濟環境對于維護金融穩定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