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是當今教改的核心,尊重學生發展的主體性是素質教育的根本。這種主體性首先表現為學習的積極性,其最高表現形式是創造性,學生要在學習上有創造性,必須具備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品質,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中學地理教學的核心任務和終極目標。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是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而抽象思維是思維的高級階段,它在學生學習地理過程中,是學生認識地理、掌握地理,應用地理的一條捷徑,也是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基礎。所以,發展學生抽象思維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中華民族文化素質的需要,也是時代賦予教師的責任,這必須從中學時代注重提高其抽象思維水平。那就要求在認識中學生思維的發展過程的之后,教師利用相應的教學手段來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
1.教師在培養學生地理抽象思維能力中的作用
1.1通過對信息輸出的控制使思維有序
學生記憶地理信息的過程,就是一個信息的編碼貯存的過程,編碼越有序,貯存越暢通和有效;另外,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層次和結構時,則很難遺忘,并且對新知識就具有了一定的同化和吸收作用。依據這些理論,信息傳遞中的“序”是相當關鍵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輸出信息時,應層層展開,層層遞進,做到有條有理,層次分明。這是提高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必備條件。
1.2通過對信息傳遞方法的選擇,使思維充滿活力
在課堂教學中,所憑借的信息載體愈逼真、愈接近實際情況,對學生的啟迪和教育作用也愈大。從這個角度來看,板畫、投影片、幻燈片比文字系統要前進一步;而立體模型、錄像、地理園和地理教室更勝一籌。針對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和內涵,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地理教學避免僵硬的套路、 呆板的表述,對學生地理抽象思維的形成與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1.3通過對信息反饋過程的平衡,使抽象思維有結果
從前教育界對過程教學提得比較多,對結 果教學則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冷漠,這是幾十年來“應試教育”所帶來的惡果。其實,只有當學生看到自己的思維之果時,才有可能激發起再學習的欲望,而信息的流向不可能 只有輸入階段和貯存階段,還必須要有輸出階段。三方面缺一不可,作為教師,應該摒除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 ,對課堂教學中的信息檢測和反饋過程進行控制,具體表現在對提問的評價、對練習的設計和對形成性測驗的評價上,只有這些評價,才能使教學達到一定的平衡,并在此基礎上,再迎接新的不平衡和平衡。教學過程的 這種從不平衡——平衡——不平衡——平衡的發展,這樣抽象思維也在其中不斷得到訓練、加強,直至真正的形成。
2.在地理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的具體方法
2.1 用形象思維帶動、促進抽象思維的發展
凱洛夫認為:從具體到抽象和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活動,是學生掌握知識過程的兩個必要的、緊密聯系的階段。心理學研究也曾經表明,具體形象思維是抽象邏輯思維的直接基礎,通過表象概括,發揮語言的作用,才會逐漸發展為抽象邏輯思維。在教學中教師應用生動、豐富的語言,具體形象的例子,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
2.2講求結構,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發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地理思維的深刻性,指學生要善于深入地思考各種地理問題,抓住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和本質,并預見其發展的全過程,同時,善于把握各種影響因素間的聯系和關系;善于全面地思考和分析問題。高中《地理》 上冊中《地球的運動》一節是難點,在學完這一節知識后,要進行系統的歸納總結,使所學的知識系統化,形成網絡。教師在總結本節時,可先提出“形成地球上的五帶劃分、四季更替、晝夜長短等地理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探源,想到與黃赤交角的聯系,此時,教師再在學生已有零散知識的基礎上, 根據各地理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啟發學生逐步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從大量感知中抽象概念,總結規律,形成如下知識結構,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地理抽象思維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地理思維的深刻性。(見附圖)
五帶劃分、四季更替、晝夜長短的地理現象產生的因果示意圖
2.3利用地理圖像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至關重要
抽象思維,它通過學生對文字信號以及各種示意圖、分布圖的圖像信號,加以分析、類比、抽象和概括,使之具體化、系統化,形成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所以,學生學會思維地圖的形成過程是很重要的。要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心理地圖,即在心理形成地圖表象。使各類地圖在頭腦中保持并再現。比如各國政區圖、地形圖、人口分布圖、工農業布局圖、各類示意圖、圖表等在頭腦中形成圖像。即使學生身邊沒有地圖,也可以憑借自己頭腦中的地圖形成圖像。也就是地圖思維。
心理地圖的形成過程,還是提高地理記憶效率的一個重要途徑。假如學生頭腦中有一幅中國的政區地圖,就可將中國的地形、主要省區、主要氣候、主要河流、人口與城市的分布以及工農業生產的分布呈現在阿自己的頭腦中。在大腦中形成記憶,然后就可以對所了解的地理要素進行整理。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才會得以實現。當然心理地圖的形成與積累過程是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圍繞地圖進行模仿繪制地圖、勾繪輪廓、對地圖進行補繪、改繪或創設新的圖形等,作為教師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地理圖像,能從地理圖像中獲取哪些必要的地理信息、可以讓學生加工哪些地理信息、應用哪些地理信息,解決哪些地理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