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生命哲學教育在我國已經拉開了帷幕,這是中國現代教育理念的一次飛躍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客觀地說,現行的生命哲學教育存在著根本性的缺陷,主要表現在它缺乏生命理念的引導。然而,生命理念的確立并不是生命教育所能解決的問題,它必須依靠生命哲學才能樹立。因此,要開展好生命教育,有必要借助生命哲學的指導幫助我們確立合理的、正確的生命觀念。
關鍵詞:生命哲學 大學生 教育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生命觀現狀及生命教育面臨問題
近年來,生命危機事件時常呈現在人們的面前,自殺事件也頻繁發生,尤其是大學生自殺率不斷上升。2008年3月前后不到一周時間內,廣州某農業大學先后有一男兩女分別從不同的樓上率為8.89%—18.53%。這一樁樁血的事實讓我們不禁自問:是什么讓大學生如此漠視生命的存在?
生命的意義是什么?生命的最終歸屬地又在哪里?這一切都指向一個問題:生命是什么?要研究生命哲學教育,我們首先就要研究生命的內涵。“人是一個雙重生命的存在,既具有自然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價值生命,是自然生命和價值生命的統一體,自然生命是價值生命的載體,價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靈魂,舍棄二者中的任何一個,生命都是不完整的”。[1]而生命哲學教育正是適應了生命發展的這一需要,在教育中努力促使青年學生認識生命,熱愛生命,使生命不斷發展、更新、豐盈、完善。
二、馬克思主義生命哲學價值觀的總體認識
馬克思主義生命哲學價值觀是建立在其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之上的。它以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為基礎和指導,是面向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觀。它既是真正批判地生命價值觀,又是真正科學的生命價值觀。
馬克思說過,“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有生命個體的存在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性條件,而個體只有首先保持有生命的存在,才能在社會中實現生命的價值和體現生命的社會性意義。因此大學生首先要樹立生命存在觀,充分認識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學會有意識地有效地保存自己的生命,學會熱愛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存在。“每一個存在者都滿足于自身。沒有一個存在者會否定自己,會否定自己的本質性;沒有一個存在者對自身來說是有限的。”[2]
三、馬克思主義生命哲學的核心價值
馬克思基于人的實踐認為:人的對象性的生存實踐活動是對象人化的活動,同時也是人對象化的活動。
馬克思就指出,自覺地推動人類解放的“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這就從根本上說明了超越“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道路,從而也敞開了超越個體與類、人與自然的對立而使其走向和諧共存的前景:人的真正的社會化存在或社會存在。
其次,人對象性的生存實踐活動是人生的意義的源泉,也是人合理地對待人生的智慧之源。[3]也就是說,當大學生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活動中時候,他們就能感受到“意義”,也就是人在與其本質力量相適應的對象中的自我確證感。
再次,人智慧地對待“生”,也就意味著智慧地對待“死”。其實,在人的對象性的生存實踐活動中,當人把自己的“生命”“貫注到對象中”去時,人就實現了“生命”與“非生命”的互相轉化。現在大學生自殺現象嚴重,是因為其生理生命不能充分地與社會文化生命吻合,脫離了人的使命感和人生目標。但正因為如此,個人和社會就都應創造條件,使人盡可能地延年益壽,并使人的生理生命最大限度的轉化為并支撐起精神和文化生命。
可見,真正揚棄了人的靈與肉、生與死的外在對立,使人執著生命而又能達觀生死的,是馬克思。因而,作為人類最高也是最根本的生存維度的“存在”,就必定是人及其世界歷史性的“生成”,即人們在生存實踐中對人與物、人與人、人與己多元統一、和諧相處的存在共同體的持續建構,只是象征,只是個人解脫式的無差別的心境,而就是人“化世界為家園”的現實的和觀念的活動。
四、生命哲學的終極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提出了關于“新型的人”即全面發展的人的構想,并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惟一方法。根據社會關系的歷史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內在聯系,馬克思從總體上把人的發展過程概括為三種歷史階段:(1)“人的依附關系”占統治地位的階段;(2)“以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3)“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階段,也是可以預見的最高發展形態。
人的發展的基本歷史進程表明,人的發展不是經歷了與社會關系無關的抽象的“人——非人——人”三個階段,而是經歷了如上所述的與社會關系的變化發展密不可分的三個階段。大學生處于青年中期,在生理上他們已經達到了基本成熟穩定的狀態,已經具備了成年人的體格及種種生理功能,而在心理上則處于不穩定和沖突的狀態。所以要培養大學生的全面性不是人的的發展的“出發點”和“復歸點”,而只是人通過創造和控制全面的社會關系才打到的全面性。
馬克思主義生命哲學思想,就這樣既以實踐為人的生命的基礎,又以實踐為生命的表現;人的生命既在實踐中展開,又在實踐中生成;實踐既以人的生命生成為目的(即“為了人”)又以人的生命活動為手段(即“通過人”)。只有這種實踐唯物主義的生命觀,才是社會主義者所應堅持的生命哲學,并以之為指導去生成社會主義大學生。這種生命觀,不僅應當貫徹到社會主義的教育中,貫徹到對青年一代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的教育中,而且也應貫徹于社會主義的實際生活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理所當然地高揚著這種生命精神。社會主義文化教育建設,也應以馬克思主義生命哲學為理論基點。只有這樣,才能在幫助大學生把握人生的價值,實現人生的目標,做到生命的意義萌芽,啟蒙人生的起點。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0-27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33
[3]馮建軍.生命與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97-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