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作為一個哲學問題,其內涵和實質需從最普遍意義上來理解,從發展觀意義上來理解。本文結合學術界的學術成果,對“以人為本”的基本內容和精神實質進行理解和探討。
關鍵詞:以人為本 人 本
一、“以人為本”中“人”的解釋
一般意義上,構成世界的無非就是人與物,與人相對的只有“物”。人與物及其關系是即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以人為本就是要從根本上確立人在物質世界中的地位,對于物而言,人具有能動作用,從而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對立關系并實現人與物之間的統一和共同發展。
“以人為本”中的人,是指現實的人,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社會全體成員,二是指人民。在當代中國,人民是指所有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以及維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為本,以人為本中作為人的主體是人民,以人為本就是要親民、愛民、為民。
二、“以人為本”中“本”的解釋
“以人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而是“根本”的本,它與“末”相對。在本體論的意義上,這個世界的本源是物質而不是人;在社會本體意義上,也不能說人是本源的,社會是派生出來的。這個本是指我們的的價值取向、價值目標、價值標準當中的根本。
三、“以人為本”在發展觀意義上的解釋
在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就是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向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人作為社會的最高價值,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
(一)人是發展的主體
人是社會存在的主體,因此也是發展的主體。馬克思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有賴于現實的、具體的人的存在和發展。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是全部人類活動和全部人類關系的本質、基礎。”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以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人是社會的直接創造者。人的存在狀態和發展程度決定了社會的狀態和發展的狀況。人作為社會的存在物,人們之間建立的技術的、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交往關系,并將這種交際關系制度化、規范化、并形成相應的意識形態,構成了社會有機系統。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全體中國人的事業,必須尊重人的主體地位,發揮人的首創精神,珍惜人的勞動成果,肯定人的創造價值,保障人們的各項權益。
(二)人是發展的內在動力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而人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人是創造社會財富的物質生產過程中唯一能動的因素。人的各項能力的充分發展是社會財富最本質的東西,社會生產力的水平最終取決于人的發展程度。因此發展必須要依靠人,依靠人自身的發展。人的需要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內在動力。
三、人是發展的目的
“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產和蕃衍。”沒有物質生活資料人是無法生存下去的。因此,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建立在物質生產不發達甚至比較落后的基礎上,無產階級政黨要想盡一切辦法發展生產、增加物質生活資料的總量。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所以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加快經濟建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長期單純追求GDP的增長,人們不顧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以犧牲社會的公平正義為代價。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使人們認識到物的發展和人的發展都是構成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發展過程中必須保持二者相一致。物的發展為人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人的發展是物的發展的動力和目的。
(四)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發展的最終目的
馬克思主義從現實的、具體的人出發,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把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人的發展促進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最終是為了人的發展。人類的實踐活動是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相統一的過程。人根據自己的需要影響和改變自然和社會的存在方式和運動形式,使其更有利于人自身的發展。人在改造客體時,也不斷改造自己,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優化個人的思維能力。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最高價值取向就是要滿足人們多層次的需要,發揮出人的各種潛能,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經濟社會的發展不過是人的發展的手段,而人的發展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
四、以人為本的實質
《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認為:“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充分體現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使人民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①以人為本就是把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前提、目的、動力和標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社會是人的創造物。一切社會財富都是滿足人的一切需要的條件。以人為本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滿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同時還能滿足人的最高需要;促進社會財富增長的同時又能促進社會更加完善。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實行以人為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不斷發展,不斷取得成功。
總之,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為原則,”是共產主義社會根本原則,是發展社會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原則。掌握“以人為本”的內涵和實質,有利于人們在實踐活動中重視人的價值并且發揮人的作用,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論原則。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之核心。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才能促進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 學習出版社2008年版
[2]《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