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在新課改形勢下,“課堂提問”已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主環節,準確、恰當、有效的課堂提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文論述了提問應遵循的原則和提高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提問 有效性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師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的基本控制手段。如何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已成為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課堂提問設計方法
“疑為思之始”。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問題是創新的先聲。課堂問題設計的前提是“疑”。從“疑”入手,給學生營造一個適于探究的學習氛圍,通過新材料、新情境、新視角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在寬松的思維時空中思索、辨析,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實現認知的重組和思維的創新。從“疑”人手,還能激活學生潛在的學習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釋疑的過程中,激發起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主動創造的探究動力。
1.在關鍵處設點。所謂課文的關鍵處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關節點;二是指學生接受語文知識的難點。教師如果能抓住這些關節點設計出一個帶有全局性的問題,就能提示中心,并且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所謂難點,其實是學生認知矛盾的焦點。就此提問往往能引起學生思維,產生認知的興趣。
2.要在具有思維價值的細微處設點。語文教材的選文大多是經典之作,這些優秀作品中的一個標點、一個詞語、人物的一個細小動作,一句似乎無關緊要的話,往往都能體現出作者的匠心,蘊涵著深刻的含義。我們可以在這些容易被學生忽略而對表現主題有密切關系的細枝末節處設問質疑,啟發學生探微發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3.要在文中看似矛盾之處設點。課文中有許多從表面看存在矛盾的地方,在此處設點,通過提問直接引進矛盾的對立面,其激疑效果非常好,有利于激發學生思維。
4.在容易引起聯想、想象處設點。教材中有大理想象性文體,課文中有許多省略和空白。讓學生對這些文體、空白、省略進行想象,有利于鍛煉他們的想像力和聯想能力。學生對這樣的提問往生育很感興趣,并且會產生一些聯想。學生在發言過程中,不僅拓展了思維的廣度,而且學會了結合現實中人性的理性思維進行綜合的分析,思維能力得到了較好的培養。
二、課堂提問應把握的原則
1.科學性??茖W性的前提是了解學生,吃透教材。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其認知水平,即正確認識學生并科學地估計他們的知識和智力水平,真正做到從學生出發。教材內容要熟練掌握,理解其深刻內涵,老師問題的語言要規范,簡明扼要,針對性強,問之才能做到科學得當,有效地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發展語言,發展學生智能。問之不當,則往往啟而不發,最后還是變成教師自問自答。
2.啟發性。精心設計的問題要重視思考型、鼓勵啟發型和開放型的問題,輕視記憶型、檢查型、封閉型的問題。好的提問應該富有啟發性,應該是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過程上,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而不應該急促地邁向結果。啟發性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老師的問題能引發出學生提出新的問題。愛因斯坦說:“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更重要。”鼓勵學生自己去揭示問題、探索語文知識、發現語言規律,體會一個探索者的成就,讓學生獲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3.創造性。創造性應是有效性中含金量最高的指標,是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和創新品質靈魂。問題是開放的,不是封閉性的,不只有一個標準答案。語文學科是人文性最濃的學科,最好的問題大概是沒有完全明顯的答案的。這樣的問題常常帶有假設性,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思考,使他們保持對語文的喜愛,對問題的興趣,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其產生多向聯想,多方面地思考,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通過對發散出來的想法的分析、比較、綜合,又可實現思維的優化,求得思維的共鳴。
4.適度性。包括適度、適時、適量。一適度,是把問題提得準、提得富有啟發性的關鍵。要根據具體課文內容,提問難易適度,選擇不同的對象,對語文基礎知識內容提問時,可面對中、差生,而對知識難度較高的提問應對優、良生。每一堂課的提問要有廣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體學生。
5.雙向性。課堂提問也要有互動,高質量的教師提問能激發學生的疑問、追問、深問。巧妙的提問一定能啟迪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想問題、發現問題。老師的問是為了讓學生問,類似這樣的課堂提問是傳統課堂提問的轉型,從課堂的反映中看出這種提問有利于調動學生主動思考,探究學習,這種提問應該成為課堂提問的發展趨向。
三、課堂提問應把握的策略
1.提問“三維”有底數。語文新課程目標由三個維度的目標組成,總目標必須通過分類目標來實現。提問要解決什么問題,教師應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切忌盲目隨意、信口開河,無意識地隨意提問,結果是一節課上下來,提問了什么問題連自己也不知道。因此,提問要把握教學的分類目標,即課堂提問必須根據“三維目標”來設置。當然,三個目標的提問權重不能一樣,要有側重。
2.提問對象觀神態。提問要根據學生的神態(心理狀態、行為狀態),進行有選擇性地提問。有經驗的教師,經常在提出問題后環顧全班學生,為什么呢?因為一些非語言的形態可以告訴老師,此時此刻學生對問題的反映如何:①學生舉手,表明他有把握回答;②嘴巴微張,身體前傾,“眼睛渴望著眼睛的重逢”,則表明他極愿意試一試;③托腮撓首,“舉頭望明月”,表明他正在思考,但一時還難以回答;④躲避老師的眼睛,把頭埋得低低的,謂之“低頭思故鄉”,則表明他對這個問題不懂或害怕問答。
3.提問時效看評價。教師提問學生后,有一種現象應引起我們的重視,那就是對學生的回答不予評價指點。一句“坐下”,讓學生心涼了半截,把學生推向“愛與痛的邊緣”,積極性蕩然無存。心理學上有一條基本規律,即人的活動是由其結果所調節的。這是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桑戴克所提出過的“效果律”。一個人對他的活動知道與不知道結果,效果是極不相同的。當然,評價絕不是簡單地說“很好”、“錯了”等,特別是否定性評價,切實可行的辦法是在鼓勵中給予糾正。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以達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