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有適應了中國已有文化心態的特定需要時才有可能滲入中國語境;另外,這種特定的文化環境必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發展產生長遠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特定的文化心態和思維方式內在地關涉著理論的發展進程。
關鍵詞:文化心態 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國化
一種哲學理論或哲學形態的創立、傳入和發展不能不受到特定文化心態的影響。這直接影響著哲學的具體理論形態和發展進程。傳統文化心態不僅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傳入中國的文化前提,而且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文化心態影響著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發展進程
討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問題首先必須澄清首先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存在,然后才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問題,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不僅是問題的邏輯前提,也是歷史事實。強調這一點是為了表明: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有適應了中國已有文化語境的特定需要時才有可能傳入中國語境;另一方面,這種特定的文化語境必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發展產生長遠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恩格斯指出, “這期間,馬克思的世界觀遠在德國和歐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語言中都找到了擁護者。”[1]同時代的中國直到20 世紀20年代末期,中國的知識界才開始引進和傳播馬克思主義。這是當時特定的文化心態限制了他們的文化視域。
另外,不僅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入有一個面臨中國文化語境、以及需要和中國文化語境相結合的問題,并且還存在著進一步滲入的問題。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理論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與中國實際情況密切結合的問題;另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形態創新發展的問題。就前一問題來說講,每個新進展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而就后一問題來講,每個新進展都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傳統文化的影響伴隨著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歷史過程始終的。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滲入中國的條件
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后對世界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卻并未能及時引起中國知識視域的關注,近代早期的中國知識界轉向向西方學習時,主要集中于科學技術方面。這種眼界和心態自然排除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近代中國與西方的交流中只是到了“五四”時期才進入到精神文化層面交流和學習。而中國長期以來是專制和保守的體系居于絕對的統治地位。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從西方尋找符合這一潮流的價值觀念和理論體系,為擺脫社會危機尋找出路就成為中國知識領域的必然選擇。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科學和民主精神的興起與發展造就了理性主義的盛行。這種狀況既是向西方學習、受西方影響的結果,又是對長期以來占統治地位的非理性專制反叛的結果,反映了特定時期人們的社會文化心態。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其理論的和邏輯的力量以及強烈的批判精神引起了中國新知識界的廣泛關注。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2]新文化運動造就了特定的社會心態或社會文化需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特色恰好契合了這種社會文化發展的需要。
近代時期,對于中國的知識分子來說,中國需要成功實踐的證明。十月革命的勝利從實踐上增強了馬克思主義的說服力和吸引力。 “人道的鐘聲響了!自由的曙光現了!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3]對成功實踐的渴望是馬克思主義能夠被中國的新知識界很快接受并迅速傳播的重要心理前提。
三、用理性的態度審視傳統文化心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發展的影響
特定思維方式和文化心態象一把利刃,理性地審理這種思維方式和文化心態的影響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進一步發展的根本要求。
首先,隨著經學經世功能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徹底瓦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得以中國化的基本文化前提。但是,從特定的意識形態出發為理論認識和社會行動提供合法性支撐的思維方式卻始終存在著,并由始至終就滲透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之中。但是,如果把這種功能簡單化、片面化,以一時的政治熱情弱化甚至消解了理性的力量,那么這在根本上是對這種功能的限制與妨害。
其次,特定的思維方式與文化心態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一開始傳入中國時其意識形態特征就相對突出。從文化心理的角度來看,在傳統經學徹底終結后,必然急于尋找某種具有“法定”地位的意識形態。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先是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而存在,這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造成一些負面影響:第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諸多基本理論問題并沒有得到深入有效地反思和剖析。第二,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成為意識形態的資源。第三,理論發展不能與政治保持相對的獨立性,由此弱化理論應有的理性批判精神。
再次,近代中國的主要問題是社會變革和社會文化的發展走向問題。各種理論的提出卻沒有解決問題,實踐上從內到外的行動又連遭失敗,對成功實踐有著急切的渴望。正是這樣的文化心態,使得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被引入中國并且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與傳播,同時這也使得它一開始就和中國社會實踐結合得非常緊密。“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2]
這樣的文化心態對于張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精神具有積極的作用。但這一強烈的文化心態也給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第一,對成功實踐的強烈渴望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帶上了比較濃厚的實用色彩。第二,急切的心態也容易導致急躁情緒,成為“左”的思想滋生的溫床。第三,與上述兩種情況相聯系,一旦在實踐上出現曲折或者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不能對某種社會問題做出合理的回答時,急切的文化心態又會導致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信仰危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無疑應具備現實的價值,但是應避免實用心態的消極影響。
近現代中國特定的文化語境所造成的特定文化心態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進程有著重大的影響。理性地審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進程中傳統文化心態的這種滲透與影響,是構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當代理論形態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和文化的前提。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李大釗文集(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