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知識比做浩瀚的大海,語文就是這大海中的一葉輕舟,閱讀與寫作則是雙槳。二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必須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在閱讀中體味寫作技巧,在寫作中融匯閱讀知識,兩者有機結合,才能學好語文,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
一、書中自有黃金屋,多讀慎思潤心智
最是讀書滋味長。“閱讀就是一切”。語文學習重在實踐,重在訓練?!伴喿x”是最基本的實踐和最為有效的訓練?!皶x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程標準》特別指出, “閱讀是生命個體化的行為”,應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這些理念,都告訴我們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學生自主閱讀的重要性。那么,應該怎樣搞好閱讀呢?
我認為要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讀什么,二是怎么讀。
首先要選擇閱讀的內容即解決“讀什么”的問題。以往有種錯誤的認識,認為只有自由讀書才叫閱讀,只有讀課外書才叫閱讀。其實構成閱讀的材料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補充和延伸,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彌補我們課內閱讀資料的不足。因此,注重對教材的閱讀與欣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選入教材的文章無一不是內容形式皆精美的范例,值得我們認真品味,模仿和借鑒。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思想內容,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明道理,知是非,又能從遣詞造句及寫法技巧上得到熏陶。
課外閱讀既是課內閱讀的延伸和補充,合理有序的課外閱讀可以更加靈活自由地放飛學生的思緒,彰顯學生的個性,在閱讀中捕捉自己喜歡的美文佳句,感悟作品的思路,有效地規范自己的邏輯思維,使語言條理清晰,形成良好的語感,使他們確信:游泳池里的練習固然重要,但江河湖海中的擊水沖浪也非常必要,從而大大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與欣賞能力。
但是閱讀又是一種非常復雜的思維過程,它是閱讀者對材料進行篩選,進行加工的過程。在閱讀中如果缺乏系統性指導,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在進行閱讀時要注重閱讀的目的性和閱讀方法的指導。
其次是解決“怎么讀”的問題。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怎樣的閱讀方法才是科學的、合乎他們自身實踐和要求的呢?
一要倡導個性化的閱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而不是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二要倡導自主性的閱讀。學習說到底是學生自己的事情,閱讀也一樣。學生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最好自己親口嘗一嘗。在自主閱讀中,閱讀的時間和發現問題的權利都屬于學生,保護學生閱讀的自由性和獨立性,教師只是作為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而且要根據學生對文本的反應,及時調整自己的思路,加入到與學生和文本的對話中去。
二、真情書寫人生,信筆彰顯個性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是表達,是交流。在寫作中,會不斷地審視自己,較正自己的精神航向,從而使自己的思想健康發展。因此,如何讓學生寫出文質兼美、富有個性、具有創新意識的文章,是語文教師的職責所在。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關注學生的心路成長歷程,讓學生通過自主寫作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一)寫真實的、切合學生實際的文章
真實與創新是文章的生命,也是文章的真正價值所在。作文是學生自己的精神家園,是自己人生的“史記”。在作文中要讓學生放飛自己的思想與情感,說真話,抒真情,把作文當作學作真人的一種歷練。
關注生活,思考生活。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寫作的不竭源泉。生活又是復雜的、瞬息萬變的,不是所有的事情我們都能親歷親為。必須學會做生活的有心人,培養敏銳的構觀察力,學會思考。
(二)注重積累,有“米”可炊
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辭水,故能成其深。如果沒有內容,作文教學就成了空中樓閣;沒有詞匯,文章的“高樓”從何而起。作文難,主要難在材料的積累與選擇上。為此,特別要重視積累。唯有博覽群書,寫作時才能厚積薄發。
三、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相得益彰
學以致用。如果說閱讀是積累素材、磨練技巧的過程,寫作則是根據需要自主表述、表情達意的手段。我們要建立一種為寫作而閱讀的思想,以語言為軀殼,生活為血肉,思想感情為靈魂,讀寫結合,互相促進。這樣,學生的習作必然能切實有效地得以提高。雖然文章不等于生活,是“流”而不是“源”,但通過大量閱讀,向他人借鑒語言素材,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在語文的海洋中多閱讀,善閱讀;多寫作,善寫作,蕩起閱讀與寫作的雙槳,不倦地飽覽,自由地徜徉,體驗精彩的語文世界。這樣,我們的學生將會盡情地吸吮自己茁壯成長的必要養分,直到長成參天大樹。未來的中學語文教育也必將充滿希望,充滿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