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分析研究現狀入手,緊扣學生、教師、教材三個方面的問題,提出了本人針對三個方面的新思路。
關鍵詞:職業院校 技能訓練 新思路
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產、運輸和服務等領域,熟練掌握了專門知識和技術,具備精湛的操作技能,并能夠在工作實踐中運用自己的技術和能力解決關鍵技術和工藝的操作性難題的人員。高技能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行各業產業大軍的優秀代表,是技術工人隊伍的核心骨干。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我國的高技能人才緊缺問題十分突出。
職業院校開設專業課,這是由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所決定的,是職業院校教學的特色。而承擔專業課教學的老師們除了按照學生需要、社會需求以及教材的要求搞好專業課的教學之外,為了讓學生能真正學到技能,還要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設備,積極開動腦筋、想方設法,讓學生們在技能方面受到比較深入的培養和訓練。
筆者從自己學習專業技能的實際體會出發,結合自己多年從事對學生專業技能訓練的經驗,從三個方面入手提出一些新的思路。
一、現狀分析
1、學生方面
當前就讀職業院校的學生相當一部分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并不很好,學習能力也比較差。還有一部分學生是抱著“混文憑”的心態到職業院校讀書的,學習目標不是很明確,因而在學習中缺乏主動性、缺乏自覺性。
就動手能力方面,由于傳統教育模式不太注重從小對學生進行相關方面的訓練,學生在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方面也較低下,有的學生甚至還懶得動手。
2、教師方面
師高弟子強,名師出高徒。許多年輕的專業課教師來源于院校畢業生,由于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技能鍛煉,因而自己的專業動手能力大多數顯得較為薄弱,更不用說有一定的實際操作經驗,同時也可以想象他們的專業課教學自然也欠缺生動。試想專業課教師自身對專業技術就比較外行,又怎能培養出內行的學生呢?
當然也有的教師在技術上也內行,但也可能存在著一個對教育教學規律的把握和運用問題、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的方式、方法問題。本文特指實作指導缺乏細節。
3、教材方面
教材的特點就是系統、全面。從不同的角度看來這既是優點,也是缺點。
教材的編寫者往往學識淵博,技能高超,編寫教材時在教材的體系上很注意知識的完整性,邏輯性,層層推進、環環相扣。這樣的教材對于有較好文化基礎,同時也追求掌握一定理論深度的大學本科教育是必要的,對于他們來說這樣的教材無疑就是一本好的教材。但對于職業院校來說,由于教材內容不能適應社會的實際需求,與市場脫軌,重理論,輕技能,從而使得教材就失去了實際意義,同時過多的理論教學還容易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在專業技能訓練方面的教材,既沒有也無法考慮學校配置的實訓設備,因此不利于教師利用現有設備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技能訓練;同時許多教材操作上的指導沒有細節,含糊不清,大而空,不切實際。再有一本教材一用好幾年,由于不能及時更新,所以教材上的知識顯得陳舊過時。
二、應對措施(新思路)
1、學生方面
首先,學生們要對自己所學的專業要有所認識,清楚自己所學專業發展的前景,即是要樹立專業的思想;其次,要愛自己所學的專業,喜歡自己專業學習中所進行的各種活動;最后,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盡力自己所能學好專業技能,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2、教師方面
專業課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理論知識,還應該會輔導學生操作專業技術。自己應該是一個內行。教師要以自己專業的形象吸引學生,要以自己專業的技術指導學生,要以自己對專業的獨特見解影響學生。“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作為專業課教師,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這桶水應該是流動的、新鮮的水。這就要求專業課教師要不斷更新與完善自己的理論知識,更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成為行家里手。
3、教材方面
針對學生的現狀,我認為職業院校專業課教材的編寫者一定要拋棄體系的觀念,理論教材,其內容不必求全,也不要追求一定的深度,而用于技能訓練的教材,則必須要做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入社會、企業、車間,根據市場對專業技能人才的具體要求來編寫專業技能培養目標,訓練內容,而不是閉門造車,人云亦云。其教材的語言也要盡量淺顯易懂,實訓步驟一目了然,并設計相應的欄目便于學生自己及老師考評。也即是教材就編寫成一本實習指導與考試的手冊,使教材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可用性、實用性。
三、結語
學生、教材的情況是客觀的,而提高教師的能力卻需要充分發揮教師本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就是教學方法的運用。在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上,要進行專業技能訓練方式方法的改革,要尊重專業學習本身的特點,切實運用“理實一體化”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訓練效率。要在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況之下,深入研究教材,積極采用項目教學、分層教學、現場教學、演練式教學、操作指導式教學、模擬教學等,以此保證每位學生畢業后都具備一定的基本技能,優秀學生還一專多能,同時以使學生在訓練中磨練意志、形成職業意識,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工作習慣,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參考文獻:
[1]張建華.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甘肅科技,2007,(7)
[2]范欽珊等.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本要素[J].中國大學教育,2003,4
[3]馮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扈中平等,主編.現代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