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從兩個角度來分析“酒”在“武松醉打蔣門神”一回中的意蘊:其一,運用統計學方法,尋找“酒”和故事情節的內在聯系;其二,分析“酒”在表現武松性格中的作用。從而得出“醉是題眼,酒為文心”的結論。
關鍵詞:酒 醉 結構 性格
金圣嘆在“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蔣門神”一回的總評中淺談了“文”和“事”的關系。他認為在這一回里“武松為施恩打蔣門神,其事也;武松飲酒,其文也”,這里我們無疑能夠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施耐庵寫“醉打蔣門神”一回,其主要目的并非記事,而在于凸顯作品之“文”。至于這“文”的實現,我認為正是通過寫一個“酒”字達到的。正如金圣嘆所言:“打蔣門神,其料也;飲酒,其珠玉錦繡之心也?!边@一回里,“酒”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反觀回目,題眼當然也就扣在了和酒相關的“醉”字上,相對而言,此篇之事,盡可以“大書一行足矣”。
我們認為“醉”是題眼,“酒”為文心,其最直接的原因是,在這一回中,“醉”和“酒”的出現頻率相當高。全篇4249字,“酒”出現了87次之多,“醉”也出現了17次。而且,二字的分布規律和情節的發生、發展、高潮在趨勢上成正相關。
小說在這一回里,先是借施恩之口詳述蔣忠之事,暗示他“欲假松力以雪忿”的打算。然后寫施恩父子擔心武松醉后失事,不肯讓他痛快吃酒。這兩大塊情節里,“酒”出現的頻率相對較少,在交待了故事背景之后,這里僅僅是以“酒”來做引子,從而生出后面“無三不過望”的情節來。至此,“酒”和“醉”便開始密集出現。通過統計,從武松提出“無三不過望”的要求到他醉鬧酒店、打得蔣忠跪地討饒(“我說與你……打得蔣門神在地下叫饒”),共計2460字,“醉”和“酒”就出現了87次,頻率約為3.5%,可以說,每兩句話里就包含一個“醉”或者“酒”字。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蔣門神”的情節結構是通過寫酒來鋪展開的。當然,“酒”為“文心”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它對武松性格的進一步發掘。
《水滸傳》里,武松的形象早在“景陽岡打虎”和“斗殺西門慶”兩回中就已經有過集中的展現。前者主要讓讀者見識了武松“心雄膽大”、“骨健筋強”的一面;后者則對他“重情義”、“血氣方剛”的性情做了完美詮釋。而在“醉打蔣門神”這一回中,武松的性格又一次被補充了,而且這種補充也主要是落腳在與“酒”相關的幾處細節上。
首先,小說中在武松聽完施恩講述蔣忠之事后的幾句話寫出武松決定為施恩出頭的細節。只是聽了施恩幾句片面之詞就決定為他大打出手,可見武松是一個極富正義感的好漢,而這里提到的酒才正是耐人尋味之處:一方面,從他要酒的動作上可以感覺到武松身上那種遇事果決、不拖泥帶水的豪爽氣概;但另一方面似乎也隱隱透露出武松心中所存的不自信。
李贄在評此回時寫道;“人以武松打虎到底有些怯在,不如李逵勇猛也,此村學究見識,如何讀得《水滸傳》?”由此可知李贄并不認同武松有性格弱點的看法。但筆者認為,打虎一節中,作者確實已經有意識的把武松性格的不完美處暴露給讀者了。只是盡管無法否認在打虎過程中,武松確實心中膽怯,但也正是在那種無奈的絕境下,他的勇猛才得以爆發,從而制服了老虎。所以卓吾先生似乎并沒有意識到“怯”的可貴,只是一味追求英雄性格的完美了。事實上,作品并沒有刻意塑造一個完美的英雄,前面打虎也好,之后打蔣門神也罷,武松性格中的缺陷一直在,只是評者主觀上的不愿接受罷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酒”在武松性格塑造上的意義就非同小可了。正是“酒”讓武松的形象從相對單一的“勇猛”、“剛直”向著“膽怯”、“不自信”延展開來,形成一個性格更為豐潤圓滿的英雄人物。以下幾處細節分析也是從這個角度進一步論證了“酒”和武松性格的關系。
另外,當知曉施恩怕自己吃酒誤事之后,武松提到了“無三不過望”的要求,并且說明了自己要喝酒的原因是“沒酒沒本事”。這顯示出了武松性格的直率,他并不顧忌向別人說出自己借酒力才足以打死老虎的事實,但也是對武松“不自信”的又一次證明??傊髡咴谒茉煲粋€形象的過程中,往往是先露其鋒芒,顯示人物的主要優勢,然后再慢慢加進血肉筋骨,從而給讀者一個完整的形象。武松的性格優勢顯然已經在前回中有了充分的展現,所以,在“醉打蔣門神”這一回里,將人物的性格側面補加進去就成了不可忽視的“任務”。再者,分析此處的“醉”和“酒”,它們顯然成了完成這所謂“任務”的主要手段,即作者是通過寫武松對“酒”的態度來體現他性格的“不自信”。沒有酒便沒有本事,沒有酒便膽量不足,沒有酒便得不了勢,所以他要一路上喝酒,不斷的以酒壯膽,以酒得勢。
最后,在寫到武松臨近快活林時的兩處細節都寫到武松“裝醉”,一方面從中可知他確實思維敏捷、頭腦精干,并不像李逵那樣一味出自感性,靠著蠻力做事。武松佯裝酒醉既可以讓酒保忌憚自己“酒后膽大”,又達到了使蔣門神放松警惕的目的。但另一方面,“酒”和“醉”在這里作為成全這段絕世奇文的幕后主角,對武松的英雄性格也起到了某種減弱的作用,正是金圣嘆所說的“無一筆不在酒上出色”,無形中總給讀者一種誘導:若不是他借著酒膽,憑著醉勢,或許根本不會這么精彩的解決問題。此外,我們聯系武松諸多勇猛之舉皆以酒佐其神威,乍看來是顯出了人物之勇,但細品起來,處處須借外物以成全性格之強,似乎只是這“外物”——“酒”才是強的根由吧。
總之,由以上細節可知,“酒”和“醉”一直在從不同的角度對武松形象進行著延展,使其性格變得豐滿、真實。同時,在情節的開展過程中也起著構架式的重要作用,由此得出在這一回里,“醉”是題眼,“酒”為文心的結論。小說因此在把事情交代清楚的同時,還大大增加了可讀性,達到了“絕世奇文”的境界。
參考文獻:
[1]金圣嘆.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75
[2]宋杰輯.水滸傳:名家匯評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