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簡單介紹了隱喻的歷史及其基本特征,從文化的共性和個性出發(fā),比較了英漢隱喻的文化內(nèi)涵,通過具體事例討論了英語隱喻的漢譯及英譯,最后歸納了三種較為常用的隱喻翻譯方法。
關(guān)鍵詞:隱喻 文化內(nèi)涵 文化 翻譯策略
隱喻(metaphor)是最富有詩意的語言形式之一,是語言信息功能和美學(xué)功能的有機(jī)體。語言學(xué)家雷考夫(G. Lakoff)和約翰遜(M. Johnson)(1980)提出, 所有的語言都是隱喻的。本文就英漢語中的隱喻現(xiàn)象及其文化內(nèi)涵及差異進(jìn)行對比分析,并探討英語隱喻的漢譯及英譯問題。
一、隱喻的實(shí)質(zhì)和特征
隱喻是一種認(rèn)知模式,它是把熟悉的、已為人所知的、具體的范疇概念投射映于抽象的范疇概念,從而形成的隱喻特征,其有兩個主要特征:
1.它含有與字面意義完全不相符的概念,并通過對詞義的歸類或延伸來構(gòu)成新的含義。如:It rained cats and dogs.本句按字面無法理解,此句中的“cats and dogs”為副詞性隱喻,其引伸意為“heavily”。
2.隱喻有三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隱喻主要由“本體”和“喻體”組成,其形式是把本體直接說成喻體,不用as, like 等比喻詞。本體和喻體之間的關(guān)系一般用系動詞連接。有時也有喻底, 根據(jù)不同語境及語義矛盾特點(diǎn),隱喻中本體、喻體、喻底在句中可同時出現(xiàn),也可不同時出現(xiàn)。如:
⑴ He is a silly ass. 他真笨。該隱喻中,本體he, 喻體ass和喻底 silly同時出現(xiàn),隱藏的含義是他像驢一樣笨。
⑵ John was a lion in the battle.該隱喻出現(xiàn)了本體John和喻體lion,獅子是威武勇猛的動物,漢譯時譯出了“勇猛”,如譯成“約翰在戰(zhàn)斗中是一頭獅子”就不符合中文了。
⑶ Mr. Smith has an angle of a wife. 史密斯先生有位可愛的妻子。該句中wife 是本體,angle是喻體,angle是美麗可愛善良的象征。
⑷ The scandal is a time bomb for president Bush. 這個丑聞對布什總統(tǒng)來說是一枚定時炸彈。該句中,“scandal”為本體,“time bomb”是喻體,“explosion”為喻意。從以上隱喻分析可看出:隱喻語言的特點(diǎn)是形式上搭配異常,語義上邏輯錯置。
二、英漢語中隱喻概念的文化內(nèi)涵及翻譯
人類具有生理共性且擁有相似的自然條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因而人類語言中的基本語義概念具有一定的“共質(zhì)性”,且這種共質(zhì)性表現(xiàn)在詞語的外延意義上和內(nèi)涵意義上。通過觀察英漢語中的大量隱喻概念,總體上把兩種語言的共性總結(jié)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英漢語中方位性隱喻概念的共性
在認(rèn)知思維中,常常會運(yùn)用許多方位詞作隱喻,特別是對于一些抽象的概念,他們常常與空間概念相疊加,形成方位隱喻概念。人體有三個指稱平面:上下、左右、前后。人們本能地認(rèn)為上面的或高處的東西總是優(yōu)于下面的或低處的東西。如:
⑴ The lady hermits are down, but not out.女隱士們窮困潦倒,但是沒有放棄生活。
⑵ He’s really low these days. 他這幾天情緒一直很低落。
⑶ 他正處于事業(yè)的頂峰。
⑷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總之,高或上總與表示肯定意義的聯(lián)系在一起,反之亦然。此類隱喻概念,既可用于描寫某些抽象概念,也可借指人的喜怒哀樂、健康狀況等。
(二)超越地域性的隱喻概念的共性
有些文化幾乎是同時發(fā)生和存在于不同的地域,這種文化必然反映在語言中使不同的語言存在大量的對等、對應(yīng)或相似成分。如:一線希望(a ray of hope),自食其果(eat the fruit of one’s own doing),趁熱打鐵(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冷言冷語(cold words),滴水穿石(constant dropping wears away stone),熱門貨(in hot seller)等。這些分別獨(dú)立存在于英漢語中。再如:漢語中的“對牛彈琴”,“一箭雙雕”與英語中的“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遙相對應(yīng)。
就英語隱喻的翻譯而言,正如翻譯家奈達(dá)(Nida)所說,“世界上各種不同的語言、文化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共性,思想可以完全溝通,這是翻譯之所以能實(shí)現(xiàn)的客觀基礎(chǔ)。”
(三)文化的交融和隱喻概念的共性
隨著國際交流不斷加強(qiáng),文化交融成為可能。一些西式詞語進(jìn)入漢語且被中國文化所接受。如:有一句英語隱喻:“to shed crocodile’s tears”直譯為:“掉鱷魚眼淚”,意譯為“貓哭耗子”。相對而言,直譯要比意譯好。原因在于引入了異國文化情調(diào)且大量此類隱喻也豐富了漢語語言。如:漢語中的“替罪羊”、“冷戰(zhàn)”、“戰(zhàn)爭洗禮”、“武裝到牙齒”等,分別來自英語中的“scapegoat”,“cold war”, “baptism of war” and “armed to the teeth”。而漢語的“紙老虎(paper tiger)”,“叩頭(koutou)”,“丟臉(lose one’s face)”等已成為英語的一部分。對于隱喻翻譯而言,能直譯就直譯。譯者盡可能地保留原文中形象/喻體,使譯文既忠實(shí)于原文的修辭手法,又發(fā)揮了讀者的想象力,還保留了原文的民族、地方特色,這也是魯迅先生所倡導(dǎo)的“寧信心不順”的翻譯原則。
三、英漢語中隱喻概念的文化的個性與翻譯
奈達(dá)(1969)和紐馬克(2001)都將語言文化分成五類:⑴生態(tài)學(xué);⑵物質(zhì)文化;⑶社會文化;⑷宗教文化;⑸語言文化。語言所負(fù)載的文化信息不盡一致,因?yàn)楦髅褡逅幍纳鷳B(tài)、物質(zhì)、社會、及宗教等環(huán)境不可能一致。
1.宗教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識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現(xiàn)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異。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與此相關(guān)的隱喻也大量出現(xiàn)在英語中。如:“The shepherd”(牧羊人),“The Gate of Sheep”(羊的門),“The Morning Star”(啟明星)等。而這些對于以佛教為主的中國人來說不容易理解。
2.隱語概念中審美觀念和風(fēng)俗習(xí)慣的差異
漢民族與英美民族由于人種及文化的差異,有不同的審美觀和風(fēng)俗習(xí)慣,如:動物顏色在英漢兩種語言中作為喻體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這是因?yàn)閯游镫[語和顏色隱語形象生動,能在讀者的腦海中喚起一種直接的意象,進(jìn)而聯(lián)想它的內(nèi)涵。如:英語中,“green”表示強(qiáng)烈的情感:be green with envy(十分嫉妒)。漢語中,嫉妒別人的人被看成是害了“紅眼病”。而英語中,形容這類人則用“green-eyed”。漢語中,黃色有“色情的,淫穢的”之意,但譯成英語時與yellow無關(guān)。漢語中,許多含有顏色的詞組譯成漢語與這些顏色毫無關(guān)系。如:red ruin(火災(zāi)),a green hand(新手),blue milk(摻水的牛奶)等等。由此可見,用合適的形象代替原隱喻形象,也是翻譯隱喻的一種可行方法。
叢以上英漢文化的內(nèi)涵意義分析可看出,翻譯隱語最常用的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種:保留形象、改變形象、舍棄形象。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說的:“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zhuǎn)變成另一文字, 既不因語文習(xí)慣的差異而露出生應(yīng)牽強(qiáng)的痕跡,又完全保留原作的意味”,這是翻譯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xiàn):
[1]Bell, Roge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3]Newmark, P. 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Nida, E.A. Translating Meaning [M].San Dimas: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5]高遠(yuǎn).英漢對比分析評述[J].載許嘉璐,王福祥,劉瑞清主編.中國語言學(xué):現(xiàn)狀與展望.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6:442-463.
[6]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語英語學(xué)習(xí)[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7]屠國元.翻譯中的文化移植[J].中國翻譯,1996,(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