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實行文科綜合實行半開半必已經有好幾年了,這種考試是為了適應以“創新”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要求。從試題的指導思想上看,創設以知識立意為主為以素質、能力立意為主,關鍵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新形勢下,政治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之一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學習是新課程改革對每個學生的基本要求,教師務必在教授課程的同時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以適應當前教學改革的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紀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而,政治課教學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知識傳授的同時,必須引導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從而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夯實基礎,為學生終身學習提供條件。那么,怎樣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呢?
一、指導學生學會閱讀教材
閱讀是中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的速度和效率,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應試能力、自身素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讀書的方法多種多樣,根據政治課教材的特點和中學生的實際,以下幾種效果較好。
1、依綱閱讀法。即教師依據本節課所要學習內容的要點先列出簡明易懂的自學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因為目的性明確,所以學生容易抓住概念,理解觀點,達到熟悉教材,初步培養了其自學能力。
2、細讀教材法。細讀教材即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用點、線、勾、圈等記號劃出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及關鍵詞,理出基本知識結構。能夠比較、聯想本框題新的概念、觀念與所學過的知識的區別和聯系,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知識的認知體系中。
二、指導學生小結的方法——綱要濃縮法
綱要濃縮是指借助一種直觀教具、結構圖表或比較圖表濃縮學習內容,使零散的知識系統化,使“點”的記憶變成“線”的記憶,“線”的記憶變成“面”的記憶,形象直觀,重點突出,脈絡清楚。這種方法可以運用于節、課、單元或全書小結。如在教學“弱勢群體”時,教學完整課內容后,教師指導學生做如下總結:
弱勢群體 如何關愛弱勢群體
范圍成因政府社會 個人
特征概念
三、指導學生學會發現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初中政治課程學習中,要指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就要把學生看做主動學習的對象,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有意識設置問題陷阱,引導學生去發現;教師還可以多提供給學生與時事相關的感性材料,從感性材料入手,讓學生發現問題;也可以讓學生多參與討論,在討論活動中學會發現。教師對學生發現的所有問題及時引導,讓學生主動去分析、去解決。例如,在講“弱勢群體”時,向學生提問:“你認為在我們身邊哪些人是弱勢群體呢 ?”讓學生從身邊去發現,從而 引出“弱勢群體”的概念 。接著又提出 :“既然這些群體處于弱勢,那么他們是怎樣形成的呢?”抽個別學生 回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這些弱勢群體有那些特征呢?”這時可以讓學生在書中去尋找答案。緊接著再提出 :“根據弱勢群體的特征,我們應該怎樣去關愛他們呢?”
可以引導學生從國家(政府)、社會、個人去思考。這樣由淺入深,層層設問,引導學生不斷的去探究、去發現。課堂教學是“學會發現”能力培養的主陣地,牢牢把握這個陣地,堅定不移地實施培養策略,學生的發現能力就會得到有效培養。
四、指導學生學會思考
教師在教學中要避免一味的把教學內容、要點、聯系全盤托出,完全代替了學生的思考,而應盡可能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間并留予足夠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思考,逐步形成創新思維。如在我講人口問題時,讓學生自己討論,我們應該從那些方面去思考,這時學生開始看書積極思考,結果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1、為什么要控制人口?2、我國人口現狀如何?3、如何控制人口?4、我們中學生應該怎么做?等。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對自己所提的思考題進行探討并解答,并進一步深入探討我國人口多的原因是多子多福、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影響,以及人口多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使學生樹立人口憂患意識,為了家庭的幸福,民族的繁榮與社會的進步,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生育觀念,自覺履行計劃生育的義務。
五、指導學生學會參與討論
討論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集思廣益,相互啟發,相互探討,實現信息交流,擴大信息和思維容量而求得解決問題和深化認識的一種方法。學生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能加深對知識本身的理解,深刻領會知識的內涵,提高比較、鑒別、分析的能力。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提高知識學習的效果。
新的初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強調開展學生課堂活動和相關實踐活動,這充分體現了新教材和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視,它試圖通過對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的培養,逐步提高學生運用科學的方式方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課程的教學實施中,應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注意引導學生的廣泛參與,努力做到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同時也著意于利用課堂活動和相關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如,在教學環境問題時,可以 讓學生展開討論,我們身邊的環境現狀是怎樣的。通過 討論學生不難發現:現在我們的衣食住行有了極大改善,家家都蓋了新房,而且打掃得干干凈凈。但走到附近的河邊或田頭,卻發現各種垃圾雜亂、污穢不堪,河水變臟變臭。到了農忙季節,農田里的稻草麥秸成了焚燒的對象,煙霧繚繞……。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家鄉的環境面貌,從而擴展到國家水、土地、大氣等被污染的現象。從而提出應該實施怎樣的保護環境的措施。學生通過討論會得出:我們應該加大環境知識的宣傳,增強環境意識,加大治理力度,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和保護母親河的行動,節能減排。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六、指導學生學會質疑
政治課教學中學生會經常存在和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其表現為新舊知識間的沖突或知識與實際的沖突,其實質是一種認知沖突或知行沖突。如果不及時地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種疑點,就不可能使學生建立起良好的認知結構,更不可能實現知行合一的教學目標,因而在教學中我們要十分重視對各種疑點的解析。政治課教學中不斷地解析各種疑點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學生獲得知識,同時也是不斷培養學生能力的過程。
總之,政治課教學要充分體現新課改“以學生為核心”的理念,突出學生學習主體的意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教學中,不應忽略了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只有讓學生學會學習,才會使其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這樣,在政治課的教學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