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藝術設計進入我國以后,一直以來都在不斷借鑒、模仿、學習西方設計形式,缺乏自身思想與文化內涵的創(chuàng)作方式,抑制了創(chuàng)造力,形成了對借鑒的強烈依賴,設計出來的作品往往貌似神離。藝術設計應該保持本民族的獨特性。對于設計者而言,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上,透過形式把握實質,將精髓轉化為自身文化,才可以源源不斷地為設計注入新的持久的生命力,這也是藝術設計的靈魂所在。
關鍵詞:藝術設計 民族性 傳統(tǒng)文化 國際化
中國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但是隨著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越來越多,大量西方設計觀念和作品涌入我們的視野,有相當一部分人推崇西方現(xiàn)代設計流派,輕視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做一些拼湊甚至抄襲,使我們的設計喪失了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
如何在設計中保持民族文化的設計情結一直是設計師們努頭探索的問題。我國的民族文化是非常豐富的,如何利用這些傳統(tǒng)文化要素,在現(xiàn)代設計中體現(xiàn)民族性,許多人在設計中作了嘗試,使民族文化圖案經(jīng)過現(xiàn)代演繹又萌發(fā)出心的意義,得到大家的認可。
藝術設計進入我國之后,一直以來借鑒、模仿西方設計形式,造成了缺乏自身思想與文化內涵的創(chuàng)作方式,抑制了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形成了對借鑒的強烈依賴,設計出來的作品往往貌似神離。藝術設計應該保持本民族的獨特性。對于設計者而言,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上,透過形式把握實質,將精髓轉化為自身文化,才可以源源不斷地為設計注入新的持久的生命力,這也是藝術設計的靈魂所在。
藝術的民族性是指“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手法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使文藝作品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具有民族性特點的藝術作品往往立足于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采用傳統(tǒng)藝術形式創(chuàng)作,主要表現(xiàn)本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藝術審美情趣。
關于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有以下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藝術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時代的不斷前進,文化藝術會在相互借鑒的基礎上漸漸統(tǒng)一,形成具有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藝術潮流,這種具有世界意義的國際化藝術將成為今后世界藝術發(fā)展的主流;第二種觀點認為藝術的世界性同樣具有民族性。隨著藝術的不斷向前發(fā)展和人們對藝術民族性認識的不斷深入,只有在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本民族藝術,才能使藝術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不可以等同也不可以分開。二者是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分的。
首先,保持藝術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輕視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
中國水墨畫追求無暗面的畫面效果,其實是在表達一種對理想和美好的向往,向往著這個世界沒有黑暗,希望我們自己前途明媚、無上榮光。世界上能找到?jīng)]有明暗對比的事物嗎?孔雀開屏時,難免會將它難看的屁股展現(xiàn)。萬事萬物無不如此。藝術應該保持本民族的獨特個性。藝術世界的繽紛多彩由無數(shù)不同民族、不同藝術個性的藝術家組成。很難想象有一天各民族藝術失去本民族的藝術特色,全人類僅擁有一種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甚至表現(xiàn)內容時會怎樣。這一天不僅難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產(chǎn)主義社會,藝術的民族性也會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樣,呈現(xiàn)出一派繽紛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種世界性的藝術樣式、風格和語言,那么這不僅標志著藝術的即將消亡,也是人類社會的悲哀。花紅柳綠相輔相成,世界藝術的繁榮也要求必須保持各民族藝術的獨特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無視其他民族藝術的精髓,吸收其他民族藝術精髓也不是將本民族文化藝術的獨特性遺忘。。
藝術世界性不等于美國化和歐洲化。藝術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國、某一地區(qū)的藝術樣式為標準,而且隨著各民族藝術的發(fā)展,藝術的世界性同樣處于發(fā)展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
中西融合是為了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藝術之精華,正如人吃豬肉、羊肉,不是為了使自己變成豬、羊一樣,這種吸收和借鑒,絕不是外表的摹仿和復制,而是用以滋養(yǎng)我們的身心和藝術,強我們的身、健我們的體,發(fā)展我們本民族的文化藝術。
在今天這樣一個被稱為“地球村”的信息時代,如果沒有一個民族藝術潔身自好不受他民族藝術的絲毫影響,像牛郎、織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傾慕,實在太強人所難;如果要求藝術家在藝術的大花園中只采摘本民族藝術之花而對其他民族的藝術的奇花異草毫不動心,對我們的藝術家而言也是很強人所難的。“物以稀為貴”,其他民族文化具有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和誘惑力。正如人們不會滿足粗茶淡飯而追求飽眼福和口福一樣,吃膩了大魚大肉的貴族會對粗茶淡飯垂涎。在不斷的喜新厭舊和懷古中創(chuàng)造了今天的文明和藝術;人類也會在新一輪喜新厭舊中創(chuàng)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藝術。
我們不能祈求擁有包含一切藝術優(yōu)點的藝術,這是不可能 ,而且的沒有什么意義。我們不需要抱殘守缺、孤芳自賞,我們應該不斷的吸收其他民族藝術的精髓之處,以充實和完善以及發(fā)展本民族固有的藝術。同樣我們也要明白清楚,有些民族藝術和民間藝術并不具有世界性。我們的民族與世界其它民族在一起構成藝術的大家庭。我們不必裹著小腳、拖著長辮在世界文化里面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跟在其他民族藝術后面。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并不拒絕污泥提供給它的養(yǎng)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其他民族兩個肩膀上,才能成為世界藝術的巨人。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藝術欣賞者,不僅要選擇本民族的藝術傳統(tǒng),對于其他民族的藝術也必須用我們的量規(guī)加以規(guī)范和選擇。我們應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避免奴隸般地世襲。
在包裝設計中,也有許多是取民族性的要素來表現(xiàn)的。如“八子合抱”系列包裝源于古代婦女用的針扎,有十個人合抱在一起,它是中國人喜歡團團圓圓相聚在一起的象征,利用“八子合抱”中的“八子”的音,將“八子”演繹成八種帶“子”的果殼類小食物,包括栗子、椿子、葵花子、松子、西瓜子、南瓜子,外加核桃和花生,構成了一系列既可愛又樸實,又具有民族性獨特個性的小包裝。
在世界藝術的大舞臺上,具有民族性才具有真正的意義,離開這個舞臺不僅讓藝術的民族性失去自己的光彩,藝術的世界性也將會不復存在。
參考文獻:
[1]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3]王受之.世界現(xiàn)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
[4]奚傳績.設計藝術經(jīng)典論著選讀[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