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初中政治新課程既給提高教學質量帶來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本文根據自己的教學體會,就如何提高政治教學質量提出了幾點不成熟的看法,并在實踐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促進學生學習全面進步與發展。
關鍵詞:初中政治 課堂教學 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政治課堂,教學方法只是可被定義為教師培養學生的一種手段,學生懂得高效的學習方法和掌握對人生的認知規律才是政治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在政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本著“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對學生開展分層次教學,通過對學生進行差異化培養讓學生一起進步、共同提高;要善于應用生活中的素材,深化政治知識,讓學生懂得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法;要給學生提供知識遷移與拓展的方向,從而促成學生學習的全面進步與發展。
一、轉變教學觀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政治素質、紀律素質、心理素質等。這個目的絕非應試教育所能達到的。因此,必須確立起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觀,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他們能力素質的培養,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培養學生自學、理解、說明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當好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因此,每一名政治課教師都應該認真學習現代的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新課改思想和新的教學理念,充分認識政治學科在培養21世紀合格公民偉大事業中的重要意義,并將學生生活與我們的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深刻理解其內涵與精神實質。通過學習,要使師生的思想統一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同時逐步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學生觀,使教師的教學行為與新課改思想和新的教學觀念保持一致。
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差異化教學方法的實質是以新課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為基礎理論,突破性的把學生進行“分類”,“分類”的真正目的在于對學生進行分層次的開展教學。也就是說,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對政治知識了解的基礎之上獲得新的提高,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區”體驗自己的成長,從而提高每個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比如,在講“公民的義務和權利”一課時,教師首先要明確課堂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生對公民義務和權利一致性的學習,讓學生養成自覺履行義務的能力,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歸納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學目標明確后,教師根據學生不同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制定出不同的學習方法。教師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應用哲理的形式感染學生、應用感性與理性的結合深化學生對該課堂知識認識的深度等。不管采用哪種方式,最終的教學目標只有一個,改變的只是學生對知識的獲得的方式。
政治課程差異化的教學方式的基礎得益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體現的是學生學習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師從“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轉變。自主學習倡導的是把更多的學習時間留個學生,把更多的發揮空間還給學生的教學的理念。比如,我們提到的“公民的義務和權利”一課,在講這一課前,學生肯定先要知道,公民的含義,權利和義務的含義,如果單純的靠教師用抽象的文字去論述兩者的定義,那么學生對兩者的定義的理解變在無形中增加了約束成分。但是,最為政治教師要意識到,政治知識只是學生學習的基礎素材,高效的學習方法才是學生受益終生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不妨,把學習的時間讓學生自己來掌握,讓每個學生的不同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思維模式都能得到開發。最后,讓學生自己去“說”對政治知識和觀點的認識。這樣一來,不但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而且還展示了學生對知識的駑駕能力,從而讓學生在主動學子中,體會到了收獲的快樂,為調動學生學習政治的積極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外,學生自主學習的結果,也給教師下一步的教學的目標的確立提供第一手資料。
三、運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
電教媒體運用于課堂教學,可以使學生跨越時間與空間感知基本事實,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之下,領悟基本原理,同時掌握基本方法,進而付諸基本應用,這是教學認識論的真諦。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奴隸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一課時,我首先引導學生看《古代奴隸制》的錄像片,屏幕上再現出:奴隸主占有土地、牲畜、生產工具和奴隸;奴隸主用一匹馬和一束絲換取五個奴隸。這些真實、生動、形象的事實,伴隨著解說員悲憤的解說,使學生悟出了奴隸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即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和完全占有奴隸,奴隸主和奴隸之間是赤裸裸的剝削和被剝削、統治和被統治的關系,奴隸創造的全部勞動產品都歸奴隸主占有和支配,奴隸只能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運用錄像媒體教學,感染力強,能極大調動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情境下接受知識。這樣的設計,既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又增強了知識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四、貫徹“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
一是“實”,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有區別地開展教學工作,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認真落實“因材施教”,反對一個模式,一刀切。二是“活”,即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力求靈活,就是要盡量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法、點撥法、討論式、圖表法、比較法、歸納法、濃縮強化記憶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始終突出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三是“準”,即以新課標和新教材為準。教師在授課時,應準確地把握本單元、本課在全書中的地位,打準教材的重點、難點,盡量避免出現知識性的錯誤。特別是對于著重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課堂教學,更要做到準確、明了、簡潔;同時,在教學中要十分重視學生回答問題的規范化和準確度,把這個“準”字滲透到日常的教學和練習中去。四是“精”,即要求教師要做到精講、精練、精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突出重點、難點,詳略得當,有針對性地講解,做到化難為易,使學生有“茅塞頓開之感”。同時,教師也要注意加強學生作業的練習和講評的簡潔。
新的課程改革背景的政治課堂,教學方法只是可被定義為教師培養學生的一種手段,學生懂得高效的學習方法和掌握對人生的認知規律才是政治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在政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本著“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對學生開展層次教學,通過對學生差異化培養讓學生一起進步,共同提高;要善于應用生活中的素材,深化政治知識,讓學生懂得學習與實踐結合的學習方法;要給學生提供知識遷移與拓展的方向,從而促進學生學習全面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