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之前,語文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而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是靜態的,缺乏變化的,是以教師活動取代學生活動的教學。但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知識能力并舉,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思考與表達共進的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這也向語文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就包括了語文教學的詩意化。
對語文教學而言,“詩意化”并非無妄之詞。首先,語文教學是以古今中外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為基礎的。這些文學作品或者不事雕琢,淺白質樸,卻真切自然。也就是說,情感之美與形式之美構成了這一篇篇課文的骨肉,構成了一個個摸不著、觸不動,似乎遠在天邊,卻又近在咫尺的詩意之境,構成了一畝畝需要語文教師和學生通過一系列教與學的活動去開墾的精神田園。其次,語文教學活動的雙方,也就是教師和學生,都不可避免的從生活中獲取一定的人生體驗和人生感悟。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具備相當的文學、文化修養,也應該在文學作品的漸染和熏陶中,形成詩意化的內心,并能夠依據自身的人生體驗去引導學生逐漸開掘、豐富自我,使詩意之流愈行愈遠而不干涸。
如果說語文課本為語文教學的詩意化提供了一片沃土,則語文教師和學生分別是詩意之地上辛勤的耕耘者和圓實飽滿的種籽。但是,有了這片沃土和圓實飽滿的種籽,如何才能使詩意之花怒放呢?
一、語文教學的詩意化是在動態生成中形成的
詩歌講究流動美,流動美是指詩歌藝術中飄逸舒展、流轉自如的一種美感效應。所謂流動,實際上即為“意脈貫通”之意,即詩的內在與外在世界要意脈相連,構成一個生命的有機整體。而傳統的語文教學就忽略了這種流動美,忽略了語文教學是作為整個流程系統而存在的這一特點,片面、靜止的看待教學,強調目標的預設性、過程的計劃性、結果的規定性。這樣雖然有結構緊湊,易于操作的優點,但是直接服務于知識的硬性灌輸,使整過個過程僵硬死板,內外割裂。老師和學生也就疲于應付,整個課堂便毫無詩意可言。
自《語文課程標準》頒布實施以后,一個跟預設對立的概念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這就是動態生成。它要求教師在課堂特定的生態環境中,根據師生、生生互動的情況,因勢利導地組織適合學生參與的、自主創新的教學活動,使凝固的課堂場景變成一幅幅鮮活的、生動的畫面,它存活于有心與心、有法與無法,縹緲與真實編織的和諧空間中,讓學生能夠不知不覺掉進合作、交流、探究知識的溫柔陷阱,沉醉于語文教學的美感之中。動態生成的意義就在于讓預設的教學目標因生成而產生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統效應,讓平實的課堂因生成而變得趣味無窮,讓簡單的課堂情節因生成而變得迭宕起伏,變得更具有詩意。
二、語文教學的詩意化是在平等對話中生發的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教,學生學,教學成了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首先,它以教中心,學圍繞教轉,對于學生而言,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是課堂教學的主宰,所謂教學就是教師把自己擁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學關系被簡化成: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其次,它還表現為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學生亦步亦趨,老師教多少,就學多少,無條件的復制老師講授的內容。于是,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壓抑的地位,課堂成為了天性的監牢,教學成為了自由的枷鎖。
所以,教師在與學生的對話中,首要任務是使師生之間的心理失衡恢復到平衡。為此教師要盡量消解自身的權威,放低姿態,淡化學生對教師和書本知識的崇拜,使師生雙方都能在一個無拘無束的輕松自由的氛圍中進行對話,進行有效的“交往與分享”,使學生消除對話的心理障礙,并培養學生自覺維護他人說話的權利,使師生共同養成對他人話語的敬重,對話語權的尊重,給對話以民主平等的土壤,讓其成為一種言語生命的賞識。
三、語文教學的詩意化是在教師語言中體現的
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語言是語文教師傳授知識、傳遞信息的主要載體之一,因而語文課堂教學藝術首先是語言藝術。蘇霍姆林斯基是這樣強調它的重要性的:“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但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一些語文老師或者吐詞不準,發音不清,方言混雜,不知所云,或者詞匯不豐,語言缺乏形象性和感染力,學生聽了味同嚼蠟,或者平鋪直敘,絕無起伏,如同死水一潭,或者羅嗦重復,毫無邏輯,雖然滔滔不絕,卻混沌不堪,或者毫無生氣,冷淡無聊。這樣的課堂語言又怎么能夠引導學生解讀一篇篇充滿詩意的文學作品,又怎么能夠觸動學生的內心,形成師生之間以及學生與文學作品之間的文學共鳴呢?
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語言能夠讓課堂充滿詩意呢?我想,首先保證語言的準確性。語文教師應該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咬字吐音,清晰明暢,使學生傾心聆聽,而無疲憊之感;還應該用詞準確,邏輯嚴密,那些模糊不清,模棱兩可的語言是對詩意化的一種嚴重傷害。其次保證語言的形象性。沒有鮮明的形象,就難以創造出一個美的語言氛圍。再者保證語言的幽默感。而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幽默的語言能使學生保持大腦高級神經活動的興奮性,減輕疲勞,增強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使課堂氣氛輕松和諧,充滿愉悅。
當然,使語文教學詩意化的途徑,遠不止以上三點,但筆者想通過以上三點,使廣大語文教師意識到語文教學猶如充滿張力的宇宙,只有最大程度的拓展它,才能詮釋它的美,挖掘它的詩意。而教師用詩意來引導詩意的時候,學生才會于自然、人、社會中發現美,感悟美、創造美,語文課堂才會成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迷人的、令學生無限向往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