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高效課堂是一種理想的教學境界,表現為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高效課堂中的“高效”是相對的。其本身是一個追求的過程,沒有盡頭。如何構建高效的課堂,筆者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小學 數學 高效課堂
一、了解學生,做到因人而教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工作的實踐使我們深信,每個學生的個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養一代新人的任務,首先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差異性。”要做到三個了解,即:了解學生個性,了解學生原有認知基礎,了解學生已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大多學生的個性是在學習中他們最愛得到老師的夸獎,因此,經常開展一些小型競賽活動,可激發其學習興趣,增強其競爭意識。任何人在學習新知識時,舊知識總是要參與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識學習新知,既提高了課堂教學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課堂上的無效空間,減少了學生的學習障礙。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和有針對性地進行團體學習輔導和個別學習輔導。
二、正確地實施合作是構建高效課堂的手段
高效課堂要求教師必須創造有意義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生活原型——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模型”的學習過程。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必要手段。新課標指出“在數學學習中必須通過學生主動的活動,讓學生親眼目睹數學過程形象而生動的性質,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促進數學的學習”。在教學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多種感官配合進行“做數學”的活動,使學生有充分的數學活動和交流的空間。通過與同伴和教師的交流互動,完善自己的思維過程。一是調動多種感官進行合作,建構完善的認知。這些認識體現了兒童認知發展的順序。小學生的學習一般是從操作活動中形成表象再抽象成符號性模式。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用眼觀察、用耳傾聽、用腦思考、用口表述、用手操作、用心質疑”等多種感官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條件,使學生在充分的操作體驗中,掌握數學知識發展空間觀念。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教師為學生進行操作充分準備實驗材料,在小組內展開全員參與的實驗過程。每組準備了5個三角形和一個正方形,由組長根據情況安排實驗程序,在規定時間內,每個人都要利用實驗材料,探究三角形的內角和,這樣安排考慮到每個學生的活動程度。實驗后,以組為單位將發現的方法總結出來,大家集思廣益充分體現了小組合作的高效。結合探究情況教師準備了三種研究方法的課件: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教學時,學生能用量、拼以及正方形分割的方法探究出三角形內角和,但折的方法卻沒被發現。教師適時操作演示將銳角三角形三個角折在一起拼成平角的過程,學生恍然大悟。二是采用多向交流促進合作,體驗思維的碰撞。交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對數學的理解強化數學的思維;同時拓寬和豐富自己的數學知識。在上面敘述的操作活動中,人人有研究材料,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適當的方法研究后,組內進行交流總結方法。做到實驗有順序、操作有目的、匯報有側重、人人有收獲。整個學習過程教師不僅要指導合作、參與交流,而且要適時點撥、適當指導、及時調控,彰顯教師的指導作用。
三、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進行有效課堂管理的關鍵
興趣是學習的直接動力,決定著學生學習活動的方向和效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才能達到對課堂的有效管理。
1.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關鍵。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真正的學習主人,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僅可以使教師卓有成效地進行教學,也是進行有效課堂管理的關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于保持良好的課堂秩序和紀律,提高學習效率有著巨大的作用。
2.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要注意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合理適度的學習動機;二是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要求;三是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決策權,包括目標的制定、學習方式的選擇、課堂管理的方式等;四是提出富有挑戰性的任務,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與積極行為;五是要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教師要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以有效進行課堂管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注意以下幾方面:一是要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二是要注重實踐操作,調動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動手操作,讓他們動腦、動手、動口,調動學習積極性,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三是要聯系實際生活,培養學習興趣。當學習材料與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才會有興趣;當學習材料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自覺、積極地學習。
四、巧設練習,鞏固提高
這一環節是通過基礎性訓練,檢驗學生的達標情況,彌補缺欠。課堂作業要典型、適度和適量;要低起點、多層次,有必做題,有選做題,有時還有拓展題。一節課用15分鐘左右進行課堂作業,教師督促學生獨立完成作業,鼓勵必做題做完了的學生,做選做題或思考題。通過巡視,了解哪些學生真正做到了“堂堂清”,哪些學生課后需要“開小灶”,使課外輔導更有針對性。并對個別優等生及學困生和部分中差生進行批改,這樣就不僅能檢測學生是否都當堂達到學習目的,還能促進學生在各個環節中都積極主動地學和練,提高他們的效率,從而發展他們的個性特長,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比掌握現成知識更為重要。學生在學習數學時,一定會產生一些問題:有完全不懂的;有部分懂的。教學中,教師要傳授方法,使學生的質疑成為教師的指導方向,以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達到終生受益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吳玉琦,馬和民.教師的管理意識[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
[3]葉堯城,向鶴梅.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4]李森,潘光文.行為分析理論視角下的課堂管理策略[J].中小學學校管理
[5]杜德櫟.課堂隱性管理的特點與策略[J].中小學管理